促进环境保护 可以润物无声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生机勃勃的观澜河湿地公园。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陈建华 摄
记者获悉,观澜河湿地公园通过巧妙设计,一天能深度处理4.5万立方米龙华水质净化厂的尾水。这里还种植大片水生美人蕉、花叶芦荻等植物,建设观景台,为市民打造了赏景、亲水、休闲的生态功能区。
公式 观澜河湿地公园每天净化尾水4.5万立方米,却不见机械的冷峻身影。这里美人蕉如霞绽放,童话观景台绿意葱茏,孩子们在阶梯水台嬉戏追逐……一座“净水池”让环保褪去刻板外衣,在市民的欢声笑语中悄然实现。
优美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刚需,而环境保护既需久久为功的韧性,又需要润物无声的巧思。观澜河湿地公园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它用美的形式解构环保的距离感,让市民在享受自然之趣中悄然完成生态文明意识的播种。接下来,龙华区不妨将此经验进一步延伸拓展。譬如,在更多河渠末端、管网交汇处建设小型化、景观化的环保设施,让其藏于美景,融入社区;在阳台山等景区设置沉浸式环保课堂,实现寓教于乐;引导市民参与水质监测、物种记录等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守护,也由此更深刻地理解环保的意义。
如果技术隐于花海、责任化为风景,那么环保便不再是负重前行的担子,而是人人都向往的生活新方式。
提升应急水平 织密“安全网”
关键词 爱心接力
近日,深圳北站有旅客突发急病晕倒,车站工作人员迅速响应、分工合作,在拨打急救电话的同时熟练运用AED展开急救,最终守护发病旅客转危为安。
公式 旅客突发急病晕厥,车站工作人员反应迅速、救助及时,各个步骤有条不紊;车站不仅配备了AED,而且工作人员运用娴熟。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患者转危为安赢得了宝贵时间,而此次救援成功,不仅体现了深圳北站成熟的应急管理机制,也为其他公共场所打了样。
应急管理能力是城市的安全网。此次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公共场所应急保障网络应当持续织密、织牢。一方面,可在车站、商场、景区等人流密集区域实现AED等“救命神器”的全覆盖,让设备触手可及;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一线服务人员接受标准化应急培训,并在市民中大力普及应急管理知识,确保危情出现时人人能出手、敢出手。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医疗急救、消防救援等单位与重点场所的实时联动机制,开展远程指导演练,使得专业救助力量在险情出现时可尽早介入、快速到场。
让应急之网覆盖城市每个角落,为市民的安全与生命尊严提供切实保障,这正是“以人为本”最坚实、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