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1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这五对重要关系,为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有限的资源需要有效市场的调配,才能最有效率地配置到合适的位置,形成有效的产出;而“市场失灵”的先天存在,决定了没有有为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和资源配置的合理干预,市场就会经常性地“失效”。因此,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要重点做好“两个着眼”,即着眼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政府要给市场坚定的信心。要“放得活”,通过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提升市场主体能力,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场和规则,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管得住”,用更完善的立法明确市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更坚实的监管框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维护经济的稳定运行。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动态平衡。一方面,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造高质量供给。就国际而言,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高效而稳定的制造业体系。我们要不断提升供给质量,不断为世界创造有效供给。就国内而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人民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我们需要做的,同样是不断创造高质量供给。因此,当前最紧迫的就是,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要聚焦需求侧。在国际,坚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使外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国内,通过扩大内需,特别是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服务业和消费新业态发展等方式,促进消费升级,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动能,就是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也就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之时,必须深刻认识到,新动能的培育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未能培育起新动能的情况下,贸然放弃传统产业,舍弃旧动能,必然造成浪费和发展失速;如果不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培育新动能,随着旧动能力量的自然衰退,经济发展失速也会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守正创新,善于发挥现有资源的潜力,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善于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和协同发展。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聚焦高端前沿技术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区域发展格局。只有通过新旧动能的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的整体提升注入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做优增量是发展的题中之意,我们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设法增大投入,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新增长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进程中积累的部分资产存量,包括部分土地、厂房、设备以及企业的无形资产,由于种种因素,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想方设法盘活存量,使闲置资源重新得到有效利用。
也要认识到,盘活存量能够为做优增量释放出宝贵的资源,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要切实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提高,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质量和总量,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辩证认识、科学统筹质量和总量的关系,坚持以质取胜和发挥规模效应相结合,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切实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深入发掘二者的统一性,在追求经济规模增长的同时,时刻不忘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一方面,要坚持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打好政策“组合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方面,要提升发展质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扎实做好五个“必须统筹”,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为经济秩序注入活力与规范;总供给与总需求精准匹配,推动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相得益彰,催生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双管齐下,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质量与做大总量相辅相成,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物质根基。如此,我们一定能攻坚克难,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为发展实绩,保证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
编辑 温静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