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
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协调互促,形成系统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征程新使命,深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重点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
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协同促进
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呈现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这些重要论断从方法论上深刻阐明了改革与开放的内在统一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原则。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的成功实践。
高水平开放对深层次改革发挥倒逼牵引作用。开放也是改革,扩大开放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开放倒逼改革在实践中屡屡得到验证,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启中国第一轮对外开放,倒逼启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大胆改革探索。又如,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加入WTO后,为对标衔接国际贸易规则,在法律体系层面又进行了改革。进入新时代,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促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持续深化。而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正在从过去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主动对接者、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要突出系统性改革,提供高水平的制度供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深层次改革为高水平开放提供支撑。高水平开放是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是商品、服务、资本等市场要素开放的“升级版”,目标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的话语权。这意味着开放与改革将更加深度融合,制度型开放需要与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同频共振,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推进深层次改革,首要的仍然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只有以深层次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疏通对外开放的断点堵点,不断创造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才能让资源要素在国内国际循环中高效流动,增强经济社会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圳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前列的核心动力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者事半功倍。改革开放是深圳的根和魂,是立城之本。经历40余年的发展,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中,创造了发展奇迹,演绎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和精彩样本。
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新难题。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深圳面临着人口、空间、产业发展等压力。深圳以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思路,从要素市场化改革到营商环境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领域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空间治理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领域改革等,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扩大高水平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40余年来,深圳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了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深圳创新”的跨越式升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聚焦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圳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率先布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抢抓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和空天信息等产业新风口,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和制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聚焦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国际贸易,深圳在内外贸、出入境、投资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对外贸易机制。充分链接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市场资源,形成了“供全国求全国、买全球卖全球”“进料-加工-增值-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模式。近年来,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织密国际经贸服务网络,推动内外资和内外企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开辟国际市场“新蓝海”。深圳外贸“新三样”、跨境电商和数字贸易成为外贸增长的强劲动力。聚焦以高水平开放推动对外合作,不断深化涉外涉港澳台国际规则衔接领域改革。依托前海、河套合作区重要战略性载体,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不断强化制度创新。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任务
新时代,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高水平开放与深层次改革协调互促,形成系统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新征程新使命,深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在重点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
一是坚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相结合,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科技成果确权制度、数据确权制度、风险投资制度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盘活生产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建立健全扩大就业增收、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的长效机制。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加快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升级。破除国内外科技资源、人才、资本、数据要素流动存在的制度性障碍,畅通企业跨国跨区域市场化配置通道,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聚焦投资、贸易、金融等对外交流合作重点领域,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来深圳经商旅游人员居住、医疗、支付等便利制度。推进前海、河套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制度,推进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
二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市场化的经营机制激励机制和第三方监督机制,打造一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壮大发展民营企业,强化营商环境改革,完善民营企业产权保护制度,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国企、民企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率先建立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制度。全面推行ESG理念,注重市场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相兼顾,将其作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推动创新落到产业上、企业上、发展上,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破解科技创新的“堵点”“卡点”,加快“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推动全球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顺畅地流向企业,引导深圳科技型企业走出去,把更多全球科技型企业引进来,将深圳打造成为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要素集聚地、中试转化集聚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瞄准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难、评价激励新老倒挂、知识产权保护难和科研人才、数据、样本跨境流动限制多等问题,引进更多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完善人才分类培养、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奖励制度,持续吸引外籍科创人才来深就业创业。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大区域的科技创新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畅通“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渠道,同时做好科技安全和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四是以深层次改革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城市社会治理问题上,要通过深层次改革向下赋权,建立央地协同治理权责清单制度,优化超大城市治理职责体系;向社会赋权,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聚焦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围绕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人口发展、社会保障等领域优化服务保障和制度供给。推进全域依法治理,完善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全面推进城市治理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五是深入推进高质量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对标全球一流城市标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以文兴业,以文化城”的文化生态。优化文化市场营商环境,促进文化产业有序竞争和繁荣发展。优化城市人才服务政策,完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快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落地,加快数字化赋能,充分利用“岭南文化”“改革文化”“创新文化”“海洋文化”,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扩大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提高深圳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推动更多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出海”。努力将城市文化软实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实现从发展窗口向文明窗口的跃升,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应有贡献。
(本文是现代化与全球城市研究中心2024年度课题“全球城市与国际规则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杨建:深圳市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邱佛梅:深圳市社科院副研究员)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