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走亲戚的记忆伴随我童少的欢乐及成长,尤其是春节风俗文化的影响极大而深远。
我对讲究严密工整的春联、文字的兴趣,及后来把汉语成语小词典几乎能背下来,是当时亲戚中的文化人——姨爹杨以乐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家家户户请去写春联、老女老少都尊敬的示范效应引发的。奶奶的妹夫李逢祥先生——我的姨爷爷是个资深文化人,当了一辈子小学语文老师,他的儿子李光文(我喊表叔)比我小一岁,也当了一辈子教师。我与表叔从小一直要好,两家相距三十多华里,最初父亲带我去拜年,暑假被双方大人分别送到他家或我家玩耍,大一些时单独去拜年、去玩(一直都是步行,三十多里路不到半天就走到了,边走边跳,遇有堰塘便打几个水漂)。
我最早吃西瓜的记忆是在表叔家留下的,大概在五六岁夏季的一天,姨奶奶开了两个大西瓜,大人娃子都吃,我刚从堰塘玩水回来,赤条条的,大口大口吃着,西瓜水流到胸前,并顺着肚皮流下去了,大人们看着哈哈大笑。上学后,每年暑假都要到他家玩,兼在棉花地扯骡马吃的青草,二三分钱一斤卖给关山马车站。有一年暑假表叔到我家玩,我带他和二弟、三弟到村东北菱角堰玩水,士华大哥及他的两个弟弟也来玩,堰塘另一旁有队里几个人在放炮炸鱼,很是热闹。我们都在水里,表叔没下水,趁他不注意,我一手把他拉下水,他顿时惊慌失措,扑通扑通地奋力爬出水沟。他在旱地(只种小麦、棉花等旱地作物)地界长大,我不知道他不识水性,更不知道其中隐藏的风险。从那以后表叔努力学会了游泳,我们长大后说起此事,还是有些后怕。
姨爷爷慈祥和蔼,谆谆教导。在他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我和表叔都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从初中到高中,只要能借得到的书,都要读完,有时通宵达旦。1978年高考,历史考卷名词解释中的官渡之战、孟良崮战役,我能回答八九不离十,也是得益于以前阅读《三国演义》和小说《红日》。
拜年走亲戚的礼物,分别是一斤白糖(或红糖)、一斤糕点。亲一点或重视一点的亲戚,是这两种礼物,一般的亲戚就一斤糕点。这些礼物,有十几份就够了。虽说要拜年的有二十几家,等亲戚来了,他们也提着同样的礼物。后面再走亲戚,将这些礼物提到别人家。就这样你提到我家,我家再提到别家,别家再提到下家,家家传递。礼轻情意重,传递的是家族情、亲友情,分享的是丰收后的喜悦和传统节日的欢乐,期盼的是来年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后来日子渐渐好了,礼物升级为一提牛奶、几斤水果、新年大礼包之类的了。
小孩子拜年走亲戚,除了挣常物,还能喜得一点压岁钱。那时候穷,一般没有红包。每年舅舅包两三块压岁钱,其他顶多五毛、一块钱。有一年例外,奶奶的侄子吴中富——我的表伯父,他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复员军人,英俊威武。大概是1966年的春节,来给他姑爹孃孃(我爷爷奶奶)拜年,在我家柴火灶旁(我在帮奶奶着火),一下给了我三块钱的压岁钱,父亲要我说多谢伯伯。那时候三块钱可不少哟。
拜年走亲戚,重在分享美食,享受快乐大餐。吃的是十大碗,其实十碗起步,讲究些的人家,一般是十二碗、十四碗或十六碗,甚至十八碗。每家的菜大同小异:粉蒸肉两碗、卷切、蒸腊猪肝、粉蒸排骨、粉蒸鸡、粉蒸鱼、卤猪耳(或猪头肉)、卤牛肉、挞鸡蛋盒子、炒汤圆、蒸莲藕、蒸红薯、炒精肉、煎豆腐、凉拌菠菜等。进入冬腊月,由于天天吃炖钵炉子,所以春节正规宴席是没有炖钵炉子的。后来日子好了才加上了火锅(比炖钵炉子高档),甚至两个三个,菜也变成二十几盘、三十几盘了。大人在席上必定喝酒,喝酒时狡酒、斗酒、说笑。有时从中午十二点一直喝到下午五六点钟,笑料百出,妙趣横生。当时有个习俗:奉菜,即吃饭时亲朋好友或主客之间开玩笑——趁人不备,将一碗蒸肉或好菜突然扣到他饭碗里,被扣的人必须吃完。能扣到人家饭碗里,是身手敏捷、有撩劲的表现。奉菜高手能在瞬间将蒸肉或好菜呈抛物线轨迹送到别人碗里,婶婶朱月枝、表姑李光秀、李光琴姐妹、大妹杨士秀是奉菜的高手。好多亲戚,大多一年碰一次,格外亲热,喜庆快乐,一年的好心情,全在这酒里、话里、笑声里、美味里。散席的时候都依依不舍,一约再约,来年再聚!
过年期间,隔壁邻居及好友之间也相互请客,你家请我一顿(或来了稀客请去做陪客),我家回请你一顿,甚是融洽、和谐、温馨。记得我读大二那年春节,父亲的好朋友刘守保(辈分低,我喊守保哥),请我、龚道华同学(当兵期间春节回家探亲)、刘成国同学(守保哥的侄子,五里牌小学语文老师)等人,席间我不胜酒力,大家便要我吃两碗蒸肉(十六块肉,约有一斤六两),他们每人再多喝四杯酒(每杯约一两一钱)。他们的酒喝到位了,可我苦不堪言——胃腹饱胀,极其不适,晚上回家一直睡不着,“哼”了一夜。
一些有文化、能说会道、幽默感强的人,常常是酒席上的主角。姨爷爷李逢祥、伯父杨学然、姨爹杨以乐、三舅刘文秀、幺舅刘文浩和伯伯肖志明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讲故事、说笑话,妇女、孩子在旁边围着、听着、笑着。我从中获益匪浅,许多故事到现在还记得。
春节拜年走亲戚,笑声最多,快乐最多。辛苦了一年,该轻松一下、享受一下了。大人、孩子都热闹、快活、尽兴,这样的快乐时光意犹未尽,终身回味!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