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版、裁剪、拼接、缝纫……日前,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培训室内,55岁的僜人高莲芝和牧卫阳等姐妹们一丝不苟地学习制作僜人服饰。“两个月的培训将在年底结束,他们以后靠这个手艺也能挣钱啦。”新村党支部书记金夏动情地说,“是党的领导,让僜人在短短几十年间从原始部落生活跨越到现代社会。在僜人心中,共产党三个字是无价的。”
察隅县下察隅镇新村感恩广场。
“乡村振兴路上,僜人不能掉队。”新村乡村振兴专干次仁措姆告诉记者,僜人的服饰、手工艺品独具特色。此次,县里组织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培训,吸引30多位僜人报名参加,既保护、弘扬当地手工艺文化,又带动农牧民创业增收。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30年之际,深圳特区报记者近日走进深圳对口帮扶的察隅,从西藏地区人口较少族群僜人的发展变迁中,感受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的显著成就。
僜人俗称“僜巴”,有自己语言,没有自己文字,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在深山峡谷里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生活。
“1967年7月,深山老林中火塘的火熄灭了,世居山中的僜人跟着中国共产党人下山了,迁入新村,住进新居,开启了幸福生活。”在新村感恩广场,下山时只有几岁、如今已担任村支部书记20年的金夏感慨地说,新村已从过去十几户人家发展到现在的71户、302人。包括新村、沙琼村、夏尼村等村在内,察隅约有1600名僜人。
今年也是西藏实行民主改革65年。自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尤其是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带领、关怀下,深圳对口帮扶、接力支持,“僜家乐”、僜人文化村建设红红火火,猕猴桃、茶叶、僜乡猪规模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聚链成势,各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越来越好,人均年收入已达2万元,还出了20多位大学生。
“僜人下山前没有自己的节日。”金夏说,“下山后,我们就把‘七一’建党节作为族群的节日来庆祝。”
新村僜人,两次立碑,铭记党的恩情。2012年初,全村人自发捐款,在村口竖起一座白色石碑,上面镌刻着“党的恩情比天高,幸福不忘共产党”14个鲜红大字。10年后,在村子高台处整合修建感恩广场,重新竖立的新碑底座宽1.9米,整体碑身高6.7米,寓意新村1967年建成,引导僜人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蓝天丽日,感恩碑下,一幅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僜人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