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照民生,从板房毛砖房到现代化建筑——察隅农场无处不在的“深圳援藏”LOGO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2024-07-30 22: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这千里之外,竟然也有着浓郁的“含深度”。

编者按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做出“对口援藏、分片负责、定期轮换”重大决策。1994至2024年,对口援藏30年,迎来历史性时刻。从1994年起,广东省对口支援林芝,开启了“共筑山海情”双向奔赴的30年。从2016年开始,深圳市单一对口支援林芝市察隅县和察隅农场。30年,风雨兼程砥砺前行。30载,岁月如歌不负韶华。值此重要节点,深圳特区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深圳援藏”,走马深圳对口援藏单位——察隅农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节处看变化。

青春没有票价,火车直达拉萨。

时值暑期旅游旺季,天高云淡、雪山延绵的西藏再提文旅热搜。不少深圳市民、家庭也前往西藏避暑游玩。不想,这千里之外,竟然也有着浓郁的“含深度”。在林芝,“广东援藏”的字样比比皆是。在边境县、“丙察察”公路终点、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称的察隅县,“新时代深圳精神——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宣传语格外亮眼。

2024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从2016年开始,深圳市单一对口支援林芝市察隅县和察隅农场。从2016到2024,深圳援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挥洒热血,默默奉献。如今在察隅,深圳干部扎根基层,深圳元素无处不在,深圳精神润物无声。

2023年农场机关连队房屋改造之后,“深圳精神与农垦精神融合”标语耀眼醒目

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的察隅农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察隅农场创建于 1965年3月,正县级建制,是部队就地转业的军垦农场,距林芝八一镇 600多公里,离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 18公里,交通险远,经济落后,条件艰苦。现有200余人,其中在职职工20人,临聘人员50人,退休职工131人;拥有土地近5000亩。1994年至今,广东省共选派7批次20名援藏干部对口援助察隅农场。

察隅农场茶山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援藏30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积极推动民生工作落地。

由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限制,农场基础设施较差、办公分散、居住恶劣。这一切,广东省援藏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察隅农场原场部办公地点位于下察隅镇沙琼村僜人村附近,距离镇里还有几公里崎岖的山路,各个连队的距离相对较远,进出办事既危险又不方便。场部的办公楼是由泥砖和木板砌成的平房,安全隐患很多。

2007年,农场抓住广东省第五批援藏对口支援的契机,由广东省援助,总投资 1050万元,推进在下察隅镇中心建设农场新农村项目,项目包括办公楼、大型晒谷场、职工安居房、综合种养基地等,夯实了农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9年,农场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竣工,农场场部办公场所顺利搬迁到了镇中心,解决了农场长期以来电信、电视、互联网不畅通等难题,改善了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干部职工生活质量,增加了农场和职工经济收入并对周边乡镇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创建平安和谐边疆。

如今的察隅农场场部

2022年,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农场工作组“接棒”工作之后发现农场连队的房屋漏雨及附属设施已呈现出明显的老旧和破损现象。

改造前的农场连队房屋

“偶有墙皮掉落,影响职工出入安全。”农场一连负责人顿珠扎西说。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农场工作组干部、挂职察隅农场党委书记冯建军说:“西藏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察隅农场作为边境地区的国有企业,其办公场所和连队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2023年,农场启动改造项目,通过对农场机关连队房屋的内部电线的更换以及党建室等相关设施的改造和修缮,达到提升农场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农场环境的目的。

改造后的察隅农场连队房屋

农场一连负责人顿珠扎西感慨说:“多年来,察隅农场援藏干部始终将农场职工记挂在心头,将一桩桩民生工程,变成了一件件民心工程。”

如今,行走在下察隅镇,一栋栋漂亮的现代化建筑物鳞次栉比,墙体上鲜红的“深圳援藏”logo耀眼醒目,就是察隅农场职工安居房。

察隅农场职工安居房

“察隅农场长期以来承担着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冯建军说,“改善农场职工的工作、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确保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农场二连负责人梁成说,援藏30年,农场职工的工作、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都十分感激感念广东援藏、深圳援藏。

(图片由察隅农场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