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 陈晋 梁振华 著 深圳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1月版
如何呈现革命历史的风貌与丰碑,如何表达革命领袖的思想探索,由陈晋、梁振华创作的《问苍茫》都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央视热播剧集同名长篇小说《问苍茫》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一代伟人毛泽东及同时代的革命先驱们思想的形成历程,并回答了人民群众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大哉问,引领读者重返风起云涌的革命年代,共同见证中国革命的探索、发展、成长的过程。这部作品不仅有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有对文学作品创作的艺术启迪,它以聚焦式描写、人性化书写、艺术化处理等方式,展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作品中“以小见大”的独特魅力。
小说《问苍茫》没有选择全面展现伟人的一生,而是选择聚焦1921年至1927年这一中国革命关键时期的毛泽东。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革命从探索到实践的重要转折点。
本书围绕28岁的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回到湖南,从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到出席中国共产党三大、四大,再到推动国共合作的历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一过程中,他们面对的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党内外的各种矛盾与斗争,但正是这些挑战与考验,铸就了革命先辈们的坚韧与智慧,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苍茫》通过对这一历史阶段的聚焦式描写,还原了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与深远影响,让读者在感受革命激情的同时,也能理性思考革命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伟大。
近年来,细节化书写越来越被广泛借鉴、运用到重大历史革命题材作品当中。细节化书写旨在借助细腻的情感表达、贴近普罗大众的情节描写,熔铸宏大的革命历史和平凡的人之情感。
《问苍茫》中运用了一系列看似平凡的生活化场景和细节,甚至关注到了诸如“随手把花生扔进嘴里咀嚼”的小动作,使人物跃然纸上。青年毛泽东作为全书的灵魂人物,其形象被刻画得尤为生动。书中,我们看到他与家人的亲密互动、与战友的日常讨论,以及他在创办自修大学、领导工人运动等过程中的具体行动,从而帮助读者更加细致和深入地理解革命历史。除此之外,小说深入挖掘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他与杨开慧之间的深情、他对子女的浓浓挂念、他与革命同行者的知交厚谊……
此外,书中还塑造了其他革命先驱,少而精地聚焦到了每个人物的“高光时刻”,着力表现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思想主张,如脾气火爆却也傲骨铮铮的陈独秀、沉着稳重且忧国忧民的李大钊等。通过对人物性格多重性的把握和日常生活的艺术性表达,本书不但真实可信,而且有了一种可贵的烟火气息,这让革命伟人更加血肉丰满,熠熠生辉,也拉近了读者与伟人的距离,让读者更为深入、深刻地理解历史伟人、革命领袖思想演变的轨迹,并共鸣他们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才情,在感受革命激情的同时体会温暖与美好,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思考现实与未来。
好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问苍茫》递进式地展现了一代伟人如何选择方向、探索道路,小说内容涉及许多重要的文献与理论,但全书既没有艰深晦涩之感,也没有标语口号式的书写,而是巧妙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以更加意味深长的方式向读者传达出背后的理念与思想。例如,“我们要培养的是‘猛虎’,是‘迅豹’,是雄狮一样的新青年!”既展示了先驱伟人们创办自修大学的愿景和他们对新青年的要求,也展露了他们救国图存的热忱与激情。隐喻和象征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得宏大叙事在具象化的表达中更加深入人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想的引导和教育。
《问苍茫》溯历史之源,求革命之索;从细节入手,从小处共情;紧扣历史细节,坚守现实立场,让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得以窥见历史一角。革命先辈曾经的上下求索,时代洪流中的滚烫信念,苍茫大地上的“史”与“诗”,时至今日,依旧激励和感召着千千万万时代青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