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本周头条 | “非虚构是在真诚和真实两个意义上的承诺”

邢斌
2024-06-16 08: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

《我在上海开出租》 黑桃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2024年3月版

有读者将黑桃的故事称为“出租车版的《深夜食堂》”,“满载人间烟火,令人感到新奇,也能抚慰人心”。黑桃故事之迷人,我想可能源自其平实温和的喉音;这是他天生的。作者无意于引领我们去经历一场“繁花”奇遇记,因为奇遇总是糖霜,很甜,很短暂。沉静的叙述带我们跃入真实:细碎的对话、心理的波纹、情绪的小小爆裂。一种更深的真实。

读完这本书,第一个问题跳了出来:作家最好的工作台应该是什么样子?这可是个大哉问。我想我摸到了钥匙——作家与现实世界之间,最好的那把椅子,就是出租车的主驾。

在这个位置上,黑桃与乘客分享着一场场新鲜的小戏剧。乘出租车从上海回盐城,迅疾又跳上车返回上海的女孩,让两位大男人面面相觑(《谜一样的女孩》);富有私奔经验的小叔出谋划策,助一对青年远走高飞(《私奔世家》)……从高处看,平凡众生瞬间的磕磕碰碰算不上什么“历险”,更不必说“奇遇”。但这些历史不会收录、戏剧也会婉拒的小故事,正是文学之核,正如黑桃所说的,“生命的有趣之处正是在这种确定与不确定之间”。

2019年在上海体验出租车司机的经历,夹在黑桃文学性非常浓的岁月间,有一种粗粝的诗味。对此,黑桃是这样形容的,“我熟练地开车前行,像轻轻摇动一艘悠然的船,摆渡着这座城市与我有缘的乘客。”与之结缘的,是恍若等待戈多的逃单女(《一个女人去教堂》),是盘旋在云雾间的青龙(《龙柱之谜与澳大利亚》)……这些幽暗船客,浮浮沉沉,若隐若现,凝聚成洋泾浜英语、华北方言、导航提示音与老克勒发蜡香气杂相交融的云雾。独属于现代都市的诗性,对,我想说的正是本雅明的巴黎。

庞德说,陈述的基本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准则。庞德的话总有些绕,但基本上是准确的。他的意思是说,叙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足够结实。当然,这个真实,既是现实层面的真实,又是潜意识的真实。如果没有黑桃引领,我可能永远听不见出走孟津已大半生的老者发出“李先生”的陌生腔调(《八旬老人》),难以体会错位的对话中濒临爆发的激情(《突然的爱情》)。我可能与他们多次擦肩而过?但首先我必须得有那对精准的耳朵,必须坐在那个恰如其分开展近距离侦听的主驾上。

所有人类发明的巧计,可能都有“毒”。比如,虚构。虚构固然美丽,但它的美丽是化合物,是化妆品,是遮蔽。由虚构撑起来的小说,正无可挽回地走向它的终点。我喜欢“笨重”的故事——笨重者有力,力量来自真实,来自于黑桃克制到木讷的叙事风。他隐身,只记录、不发言,以如此拙笨的方式展示如此“繁花”的上海众生相。慢悠悠地第三遍沉浸,我想起了伊朗导演阿巴斯,他在《十段生命的律动》中展示了一种“捕捉真实”的独特技巧:仪表台上的摄像仪记录了女出租车司机车厢内的十段长镜头,“以一种极度非知识分子的方式,为电影带来新鲜感和重量”。

幸运的是,我们手中这本书容纳了更丰富的长镜头。角色更复杂,角度更多元,更有韵味。黑桃纯以白描记录拒绝催婚的可爱女孩(《戴渔夫帽的女孩》),东山再起的山东大哥(《江桥批发市场》),过度熟化的一群男童(《黑童谣》),中英双语吵架的精英青年(《起跑线》),迹近速写,不少故事却隐藏着令人久久感喟的“前史”。他们吐露往事的瞬间,应该有一股遏不住的激情吧?当然,推开车门,谁都会立即带好面具,在人潮人海中继续扮演既定的角色。

近年来,陈年喜、杨本芬、王计兵、胡安焉、范雨素的作品昂首大步跨入文学殿堂,广受读者的关注,我对《我在上海开出租》也同样抱有信心。“素人写作”为何动人?李敬泽一语挑明:“非虚构是在真诚和真实两个意义上的承诺”。因为这些“素人”的文字一字一句皆从泥土中来,都带着亲历者的体温和心跳。因为他们劈开了坚硬的茧房,几乎是头顶着摄像机抵近底层在为我们直播,极具现场感。这种“双重意义的承诺”,既是为我们读者,也是为他们自身。正因如此,这样的文字天然具备更野性、也更充沛的诗情。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吴诗敏 三审 张雪松

(作者:邢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