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头条丨一条深圳河 气势恢宏的历史长河
陈泽
05-05 10:09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深圳河,这条穿行于深圳和香港之间的界河,正如杨黎光先生所说,“在山河形胜、大河奔流的中国,全长37千米、干流仅长25千米、 流域面积312.5平方千米的深圳河,确实只能算得上是一条弯弯小河——我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达5万多条 ”。

确实,跟华夏大地上其他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相比,跟其他江河动辄上千年的历史文脉相比,深圳河略显渺小与寻常,甚至今天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人,也许都知道深圳河,但若让谁指出深圳河的具体位置,估计很多人都说不清。沿深圳河而建的滨河大道,如今被很多人混称为滨海大道。殊不知这条每天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东边“滨河”,西边“滨海”。在绝大多数深圳人的印象中,深圳只是滨海,没有滨河。

《奔腾的深圳河》 杨黎光 著 深圳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在中华文献以往的所有典籍中,深圳河也少被提及,最早以正式文字形式被记录的“深圳河”,出现在英国政府《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报告书》中。时间是1898年10月8日,该报告书第一次使用了“Sham Chun Rive”(深圳河)这个名称。杨黎光无不感慨地诉说道:“数千年名不见经传,总长仅37千米的深圳河,被19世纪中叶以来弱肉强食的历史潮流无情地裹挟着,缓缓流进了惊涛拍岸的20世纪。”

《奔腾的深圳河》这一鸿篇巨帙,恰好真实地记录了这段风云变幻的中国近现代史。通过杨黎光的如椽之笔,一部叙说深港两地血脉交融、荣辱与共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从距今三万年的黄地峒遗址,到7000年前的咸头岭遗址,再到南头千年筑城史。杨黎光的目光,拨草寻蛇地探寻着深圳河两岸的先民足迹。

穿过历史的硝烟与迷雾,我们来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东方风来,南国春早”。处在深港边界的深圳河,再一次见证这一次扭转国运的历史时刻。中国,迎来了近代史上发展最快的辉煌时代。自春风吹绿了深圳河两岸,一桩桩好事便接踵而至。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深港融合、前海潮涌。中国,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和经济稳定的“压舱石”。中华民族,也再次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若单从还原历史,追溯过往的叙述中去解读《奔腾的深圳河》,显然是很难体现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杨黎光笔下的深圳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标志,更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乃至近三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深度挖掘。杨黎光以其海量的史料考证,恢弘的视野、多维度的结构、深入的思考,全面立体地呈现出了与深圳河关联的沧桑巨变。

杨黎光在书中写道:“40多年改革开放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最初的改革开放,在各种艰难险阻中蹒跚前行,恰如深圳河发源之初,流经千沟万壑的回环曲折。从地理上看,深圳河从牛尾岭的潺潺细流起源,汇聚梧桐山脉中的千沟万壑,渐渐汇流成河,遂成奔腾之势,一路奔流至深圳湾汇入大海。其实,这也可以浓缩成中华民族从历史风云走来,直到如今蓬勃发展的轨迹。是的,《奔腾的深圳河》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并非只是一条深圳河,而是气势恢宏的历史长河之全景画卷。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杨渝嘉 三审 甘霖

(作者:陈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