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论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佛山思考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24-06-11 10:45
摘要

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才能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路径和节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对于佛山而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聚焦比较优势,找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才能把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路径和节奏。

佛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雄厚

一是产业基础雄厚。佛山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业起步早、积淀深。截至2023年,佛山已成为全国第四、广东第二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工业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制造业行业,工业技改投资总量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当前,佛山具有强大的产业基础,特别是在泛家居、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显著的产业集群优势,且各主要行业在本地的产业配套率高达90%以上,这些行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有望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美的库卡车间。/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二是民营经济发达。民营经济在佛山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贡献了六成以上的GDP、七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灵活的经营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活力,使得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成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这种技术创新的精神和实践,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民营经济在佛山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三是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依托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佛山近些年来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一方面加快推进全市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数据资产合规登记并上架交易,成立了广州数据交易所(佛山)服务基地,建设佛山数字经济创新产业集聚区,加快推动数字化产业;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数字化。近三年来,平均每年开展技改的企业超过1200家,已有过半的规上工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了一批国家、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

三个短板制约佛山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基础创新能力较弱。相对于深圳、广州等湾区中心城市而言,佛山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偏低,与经济总量不匹配。佛山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等相对薄弱,基础研究人才储备不足,科技金融不够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二是战新产业引育不足。虽然佛山近年来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战新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整体体量仍然不大,并没有改变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尚未构成传统产业的有力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三水区乐平镇佛高区大同湖科技产业园。/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王澍摄

三是人才短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战略人才,以及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等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佛山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人才政策不够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没跟上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佛山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基于佛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短板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佛山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以及发达的民营经济,加快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借助当前重点打造的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平台载体,抢占氢氨融合、碳碳材料、激光数控机床等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鼓励并支持组建由骨干企业牵头、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机制,丰富成果转化平台载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

仙湖实验室。/资料图

二是加速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聚焦现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尤其是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柔性化、平台化、服务化等方向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三是有选择性地重点培育战新产业。改变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哄而上、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状,依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需求以及现有的战新产业发展基础,选择两到三个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发力,加快形成规模。比如,新型储能、工业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

四是加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一方面加强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育的应用型人才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配套措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文/付升华 作者单位: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