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专家谈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正确把握三组辩证关系
曾汉君 朱颖琪
03-12 07:36
该文章被2个专题收录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世界竞争格局提出的时代命题。走高水平科技创新之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与跃迁。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探索与遵循。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把握三组辩证关系。

“破”与“立”的关系

实现传统产业的有序转型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策略。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反映了国家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知,这是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南,是对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谋划部署,意蕴产业演进的必然逻辑。

“破”与“立”涉及的是传统产业的有序升级。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体现。产业升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在新技术下的生产更高效、节能和优化。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部分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还处于缓慢恢复阶段,还有一些传统行业由于前期过度发展,叠加行业周期的阶段性震荡,在一定阶段内可能出现结构性过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要确保在追求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做到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与经济规模扩张同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依然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部分传统产业在升级改造后,推动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有望使传统产业成为驱动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在传统产业有序转型过程中,应秉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在保持市场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有助于形成梯次发展的良性格局。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和谐共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就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前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对传统产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使其在保持竞争优势的同时,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标准,最终实现经济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生成需要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重要依托。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已然明确了“立”与“破”的先后顺序与辩证关系。在促进传统产业有序转型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统筹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注重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资源要素、结构、空间格局和市场等方面的协同融合。

“量”与“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把握“量”与“质”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囊括了全新质态要素的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提升而呈现出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构成要素上有量的大幅度提升,更为关键的是质的方面的提升。“量”与“质”体现了产业规模扩张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寻求的是“量”与“质”之间的平衡。针对传统产业,不能一味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张,而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科技含量高、关涉领域新、要素配置优等特征,能够直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路径依赖,将潜在发展势能转化为现实发展动能,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

新质生产力是“量”与“质”的有机统一。生产力的量变主要体现在一定生产力要素条件下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度量上主要表现为劳动要素投入量和劳动产品的产出量的增加。当生产力量变到一定阶段,现有的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难以解决现阶段生产中的问题与挑战,必须依靠生产力的质变,这就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生成逻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新质生产力较之传统生产力必然地选择对科学技术更为注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新质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科技含量和创新内涵,使之呈现出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面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即要从要素支撑与保障、产业和市场培育等维度发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内”与“外”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使命和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优生产要素汇合聚变是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的。新质生产力之“新”不仅是指在国内范围,更是指在国际范围。把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经验办法引进来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全世界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进一步推动新技术、新发明的形成,这就要求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依托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生产要素的互动合力,拓宽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空间,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与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世界竞争格局提出的时代命题。走自主创新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之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与培育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立足自身优势,在开放发展中把握好对世界开放与合作的战略机遇,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科技合作,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通过内外结合的双轮驱动,推动生产力在迭代中升级、在跨越中发展,使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委托项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D23WTD03-02)】

(曾汉君: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颖琪:广州美术学院学生)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曾汉君 朱颖琪)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