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日益活跃的微信平台上,出现一批值得关注的公众账号,涌现出许多颇有见地的媒体人。他们思想开放、触觉敏锐,文中广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时时闪耀出迷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芒。
《微观围观》专栏特别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明主持,将微信平台中媒体人的真知灼见精选、提炼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品味。
□ 李明 主持
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开讲
6月7日,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在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有关智库、学者、媒体代表等聚焦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上,国际传播工作承担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开放胸怀、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作用。
与会嘉宾表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更加希望聆听中国观点、中国声音。我们要善用信息化之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变,创新话语体系,丰富产品供给,扩大落地渠道,加强交往交流,更好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本次分论坛设置了“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智库发声·聚合发力”4个沙龙对话。20余位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王思北、余俊杰、邓瑞璇:《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汇智聚力——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综述》,新华社,2023-06-09)
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化建设发展的四大趋势
1. 以智能技术锻造新型采编能力
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围绕新闻生产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研发相应的智能化功能,升级打造新型采编能力,有效扩大优质内容产能。以智能技术带动内容的创新与突破,将是媒体探索的一个主要方向。
2.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紧跟前沿技术发展,通过与领先的商业平台、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化等手段快速使用先进技术。紧扣媒体核心业务,从业务场景、应用需求出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3. 以人为本引领智能化建设
主流媒体均采用了“算法+人工”相结合的模式,强化“把关人”的作用,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4. 大力拓展媒体服务新业态
媒体智能化发展是科学技术驱动下的必然方向,人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人与机器友好协作,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媒体演进中的积极作用。
(王京、徐江旭:《从三大央媒实践看主流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人民网研究院,2023-05-17)
“AI+广电”智能化转型的三大路径
1. 拥抱新业态促特色发展
传媒领域智能化、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媒体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用户体验,积极拥抱新业态,走特色发展之路,或许才有望实现“弯道超车”。
2. 深耕内容赋融媒精品
媒体需深耕内容建设,以优质内容输出筑牢数字化发展内核。媒体还需注重用户思维,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受众需求与兴趣点。
3. 培养全媒人才破分工思维
全媒体人才既要善于传统新闻采写,又要适应智能媒体的生产、分发、互动模式,丰富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掌握“互联网+内容”生产方式,提升传媒人才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力和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王筱、张晓军、刘爽:《数字时代“AI+广电”智能化转型路径浅析》,全媒体探索,2023-05-22)
澎湃新闻融合转型的“一二三四”法则
1. 守好初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澎湃新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2. 用好“政策+技术”,激发内生动力
澎湃新闻充分用好各种政策资源,明确互联网新型主流媒体和全链条内容生态服务商的定位。紧跟技术潮流,积极运用先进技术重塑采编流程,打造智能平台终端。
3. 做好“内容+品牌+服务”
坚持提升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力,建立优质内容开放平台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树立有公信力的品牌形象,推动服务生态化,用鲜明特色、高质量服务和个性化体验吸引更多用户。
4. “四化”成为媒体融合转型的方法论
澎湃新闻坚持深耕专业领域,以主流化、平台化、生态化、全球化为方向感和方法论,通过结合持续输出现象级的新媒体报道、推动构建PUGC生产模式、利用新技术形成内容生态矩阵。
(刘永钢、黄杨:《澎湃新闻的融合转型法则》青年记者杂志,2023-05-02)
《外媒新探》专栏邀请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文《深圳日报》原总编辑辜晓进主持。一直密切关注全球媒体最新走向并保持高度敏感的辜晓进,在专栏中以“快、新、精”的原则编译国外新闻传媒的最新动态,其中很多是独家信息。
见习编辑 刘兰若 审读 李诚 审核 刁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