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个周末,我回潮阳老家探亲,出发时没有先跟父母说,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到家时已是下午三点多,由于赶路我顾不上吃午饭。正在喝茶的父母亲一看我在家门口出现,喜出望外,笑着问我是不是还没吃午饭?我说是的。他俩一听,竟然异口同声说,那就去菜市场买鲎粿来吃吧!
母亲对我爸说:“老倌啊,三点多了,你要快点去才行,过四点就买不到了”。父亲一听,看了看手表,立即放下手中的功夫茶壶说:“是啊,得赶紧去”。说完从厨房里拿了“食格”——潮汕地区一种家家户户常用的铁制饭兜,快步就出门了。
我看着父亲的背影,对妈妈会心一笑。父母知道我从小喜欢吃那几种东西。只要我回到老家,他俩就会弄给我吃。鲎粿——潮汕地区独有的一种小吃——便是其中一种。以前听父母说过,鲎粿是古早时候老一辈用鲎汁与米浆等混合做成的,后来鲎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大家做鲎粿时就用鲜虾肉等代替鲎汁。
我和母亲边喝茶边拉家常等父亲回来,电视里播的是潮剧名篇《桃花过渡》。这个剧本充满智慧,着急赶路过渡口的美少女与撑渡船的老艄公斗嘴斗唱,听来令人忍俊不禁,顿觉喜趣横生。
没多久,父亲拎着“食格”回来,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好在赶上了,差点买不到呢。母亲从厨房拿了筷子走过来,帮忙父亲把“食格”的三层卸下来摆好,香喷喷的鲎粿和红灿灿的辣椒酱看上去十分诱人。鲎粿皮微焦黄脆,肉细嫩发亮,尤其是沾上蒜蓉辣椒酱后一口咬下去,一边感受粿肉的清香,一边感受裹在里层的鲜虾、鹌鹑蛋、潮汕本地猪肉、香菇等馅肉的鲜甜,吃起来令人满心欢喜。母亲一边看我吃,一边问父亲买了几个。父亲说,去时店铺准备收摊,买到了最后两个。母亲说,阿老明天上午去买多几个回来,老三回去时可以带走。老父亲连连说好好好。
我问母亲,鲎粿为什么四点前才能买得到?母亲一口把杯里的茶喝了,笑着说,乡里这家鲎粿店十几年来都是这样的:早上十点开门,一日卖100个,一到四点不管有没有卖完,准时关门。乡里和邻近的人都知道了,大家想吃就赶这个点。
这个情况我以前还不知道。我很好奇,接着问母亲,他家为什么不卖多一点、卖晚一点?这样可以多赚点。母亲说,做鲎粿很不容易的,要把米煮成饭,把饭磨成浆,往浆里加盐,搅拌,把调好的浆倒入心形模具,再把提前准备的鲜虾米、肉碎、熟鹌鹑蛋、香菇加进去,接着用锅蒸四五十分钟,蒸好后取出,等到完全冷却才可以脱模,脱模后还要再上锅把前后两面都煎了,这样才基本算大功告成。特别是里面的各种馅料,都是一种种、一点点做成的,就连那个蒜蓉辣椒酱,也是他家自己做的,要酸甜辣刚好。因为工力这么大,他家最多一天只能做100个。
母亲看我吃完了,又喝了一杯茶,笑着对父亲说,我收拾碗碟去洗,其他情况老阿倌你来说吧。父亲笑着说,好好。我问,为什么他们不请多点人手帮忙,这么好吃为什么不外出开连锁店?父亲说,一个是因为他们家是厚道经商,一直注意鲎粿的品质,不敢贪多,做太多怕质量没保证砸了招牌。由于他们家鲎粿好吃,附近的人都抢着买他家的,生意一直很好。
我给父亲递了一杯茶去,他喝了接着说,除了鲎粿,还有你们或老家都喜欢吃的“猪肠胀糯米”“炸豆干”等也是这样,当天制作当天卖,卖完就没有了。乡里人知足常乐,没有那么大的心机,这些小吃名声在外,很多涉及配料制作的“独家秘方”,手艺不能外传,请人来批量生产就会泄露商业秘密,所以连锁店他们也不会去开。还有,他们家下午四点收了工,除了准备第二天的生意,还可以在一起喝茶,和孩子聊天,谈谈读书、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大家有什么都有商有量,所以一家人其乐融融,没有什么矛盾。这些年来,他们家出了好几个大学生呢。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我感慨万千,既钦佩店主一家的厚道、坚守,也赞叹他们对人伦和家庭教育、亲情沟通的重视。
我对父母说,这样的家庭可以评选文明家庭啊!父亲笑着说,这样的家庭在潮汕真还不少。我们潮汕人做生意重视信任和信用,买东西可赊可欠,熟人间借钱讲信誉,一般也不打借条。我们潮汕人都很重视下一代教育,作为父母,“驴生驴死”也要让小孩读书。五六年前,乡里一个开海鲜大排档的人家,长辈起早摸黑干活,小孩刻苦勤奋读书,后来考上了北大,现在都研究生毕业了。
洗好了“食格”和筷子,母亲走过来接过话茬说,你爸有嘴呾别人无嘴呾“胶已”(潮州话“自己”的意思)。伊岂不是这样?你爸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在大连得了冷冻性关节炎,没办法回来老家,我没有嫌弃他“无路用”嫁给他。你们几个兄弟出世后,我们勤俭持家,你爸老老实实上班做事,我就干农活做家务,鼓励你们外出读书、工作,我们一辈子都没做过亏心事,也要你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做见不得日头的事。现在在外面都发展得不错,我和你爸虽然常住老家,但也觉得很“有脸”。
母亲说毕,父亲哈哈大笑,两个老人神采奕奕,格外精神。
一时间,我因为我有这样的故乡,这样的父母,也觉得格外“有脸”。
脑海里,我突然想到论语里的那段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看着和蔼慈祥的父母,又想到辛弃疾的那首《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一时间,百感交集,庆幸无比。
慢慢回味鲎粿的香味,香沁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