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有关成都20岁确诊病例赵某的信息在网络流传。有“神通广大”者将她的身份证、住址、个人生活照片等发到社交平台,这些隐私信息在网上迅速传播,赵某确诊前曾辗转多个娱乐场所的信息更被扭曲,招致大量人身攻击。
今天一早,赵某通过媒体平台发文向成都市民表示歉意,称出门时并不知道家人被感染,自己也是受害者。不少网友在道歉信下留言安慰这位女孩,这显示出国内舆论场日渐成熟的一面。经过一晚的网暴闹剧,理性的主流声音占据了上风。
然而,网络暴力造成的创伤恐怕一时难以抚平,这位女孩的部分隐私也可能被永久暴露。网络暴力对受害者危害甚大,而且网络暴力和疫情一样,也会扩散蔓延,若不及时从源头阻断,还可能造成舆论生态系统性的崩坏,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后果。
病毒入侵细胞时,会伪装成营养物,网暴也时常打着似是而非的“正义大旗”为掩护。赵某被网暴,一些人就扯出了谴责“传毒者”的理由辩护。但仅从赵某多次出入娱乐场所就咬定赵某恶意“播毒”,是站不住脚的。这些场所按规定开放营业,赵某在不知情情况下活动,也纯属个人自由。
事实上,网暴“狂欢”焦点也没有停留在公德讨论范畴,而是迅速转移到对赵某私德的批判。一些人把去酒吧与生活不检点挂钩,罔顾事实真相,以“画靶射箭”的批评来获得道德优越感。更有一些人开始恶意消费赵某,暗示她从事“特殊职业”,编造吸引眼球的花边轶事,以骗取流量。这些讨论不光侵犯了他人隐私、贬损了他人人格,更带偏了疫情防控时期人们的关注焦点,丝毫没有正义性可言。相信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网民舆论经验的不断丰富,大家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会有所增强,网暴者冠冕堂皇的理由会被越来越多人识破。
现代传播学也曾经借鉴过病毒学的相关知识,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中,就认为群体心理的感染和疫情的传播有许多类同之处。网络暴力的策动者,也善于利用社会的负面心理因素,来加速情绪的传递与暴力的升级。秋冬季到来,疫情难免零星反弹,这势必引起部分公众情绪焦虑,疫情防控的信息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赵某遭到攻击的社会心理背景,某些有心人士抓住了人性的弱点,策动了一次流量“狂欢”。
回溯最近发生的网暴事件,我们会发现,一些网暴者自身也陷入了相当深的负面情绪之中。比如,前不久,“清华学姐”对学弟做出性骚扰的武断指控,未经调查核实就公布他人隐私信息,扬言让他“社会性死亡”。该事件也引起一场有关性别意识是否过头的争论。防治网暴,治标也要治本。很多时候,网暴是社会焦虑“痛点”发作的显性症状。在严肃处理完违法的网暴行为后,相关部门也要正视公众的焦虑情绪,解决这些焦虑折射的社会问题,打开社会心理的“症结”,才能铲除掉网暴的土壤。
今天下午,成都警方发布通报,已经对散布赵某隐私的一位男子依法进行了行政处罚。警方还发布倡议书,倡导市民不要散布他人隐私信息,不要助长谣言和网络暴力的传播。当地警方迅速行动,廓清真相,明辨是非,值得肯定。所有互联网的使用者也要共同行动起来,响应这样的倡议,科学理性地看待秋冬疫情防控的形势,不慌乱、不添乱,为共同抗击疫情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