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有“未来之塔”之称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以下简称C塔)迎来重大进展,6000吨钢结构连廊在119.15米高空完成提升合龙。东、西双塔连为一体,如一对恋人优雅牵手,在深圳湾畔翩翩起舞。


挑战“四超”,施工难度国内罕见
C塔项目为超高层双子塔结构,东、西两座塔楼由上托下挂非对称复杂连廊紧密相连,该连廊具有“超跨、超重、超高、超精”四大特点:即连廊最大跨度达78米,最大提升重量约6000吨,堪比4000辆家用轿车的总重量,整体提升高度约120米,相当于40层普通住宅楼的高度,精度控制严格达到建筑钢结构外观质量AESS4.0级,即精度达毫米级。
“针对这一国内罕见的超大型高空连廊,项目建设团队采用“地面拼装+大型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方案。”中建钢构项目经理王佩介绍说,形象地说,就是先在地面“拼拼图”,将超高空施工的作业面转化为地面施工,同时引入智能焊接机器人提升焊接效率和精度,安全高效地完成连廊主体结构拼装;再在空中“升电梯”,通过高精度传感与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6000吨连廊在近120米高空的毫米级对接。

连廊的拼装并非易事,“拼图”大小不等、结构各异,共有1.2万余根。每块“拼图”都要和设计图“长”得一样。项目团队运用全国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生产线,实现装配、焊接流水式加工,整体生产周期缩短30%,制造精度达到毫米级。每块“拼图”的站位要精准无误。项目团队建立三维模型,线上预演施工全过程,针对性强化薄弱部位,给整个过程走了一遍“彩排”;运用“数字化预拼装+工厂实体预拼装”技术,对所有构件的站位和组合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最终将拼装整体误差控制在10毫米内。
分次安装,四次累积提升完成合拢
为确保连廊提升安全稳定,项目团队创新采用“分次安装,累积提升”施工工艺:先在地面完成连廊主体钢结构拼装焊接,然后分四次累积提升,分别提升至6米、17米、31米高空,依次完成下挂部分的高区、中区、低区安装,最后整体提升至119.15米高度,完成合龙。施工期间,项目通过开展连廊预拱度缩尺试验、虚拟及实体预拼装、安装过程实时三维点云模型与BIM模型比对技术,实现动态纠偏,保证连廊拼装精度。

40台大吨位液压提升器集群作业
连廊整体提升共布置8个吊点提升架,采用16台350吨,24台200吨级液压提升器集群作业,构建同步协调的提升系统,南北两侧连廊最快以0.14米/分钟的速度平稳攀升。运用自适应液压控制系统自动校正提升姿态,应用“力—位移”双控同步提升系统确保提升过程的平稳。项目还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搭建实时监测体系,在连廊关键部位布设82个应力应变传感器,全过程采集提升速度、应力应变等数据,保障提升全过程精准可控、安全平稳。南北连廊提升接近119.15米时,项目应用非对称连廊钢结构与塔楼主体的合龙技术,通过提升过程中的同步监测测量和对接微调,保障连廊与塔楼40个对接口高空毫米级精准对接。

应用“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智能建造体系
C塔项目是深圳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应用“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智能建造体系。项目结合AI预警机制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闭环;建立数字孪生平台,将施工全过程实时映射至虚拟空间,实现可视化管理;引入三维扫描机器人与焊接机器人等,保障安装精度与焊接质量。项目还应用中建五局自主开发的智能建造管理平台和三违整治平台APP,规范工友作业行为,应用智能安全帽等智能装备,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安全管理。

“目前东塔核心筒已施工至61层,西塔核心筒施工至58层。”中建五局C塔项目副总工程师王新宇介绍说,目前项目6000吨“超高、超跨、超重、超精”钢结构连廊已经顺利合龙,两座塔楼成功牵手相依,项目幕墙单元体首挂,裙楼结构正有序推进。

据了解,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由深湾发展投资建设,中建五局总承包,中建五局和中建钢构负责钢结构深化设计、制造和安装。项目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十字双轴”空间格局中心区位,东塔高度400米、西塔高度336米,是全国连廊双子塔第一高楼,“深湾都市核心”三大超高层地标之一,建成后将成为片区TOD地标,不仅为企业总部、国际组织提供世界级服务平台,更将以“景观式超级公共空间”重塑深圳湾天际线,成为点亮湾区的“未来之塔”,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 温静 审读 杨渝嘉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