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盼盼 通讯员 李少旺 龚露露 文/图
一本2026年日历,封面是定制蓝梅花棉布,内页是洒金宣纸,插画源自博物馆馆藏,装订方式则是传承千年的古籍线装技艺。11月16日,在宝安1990的艺术空间内,市民们“穿‘帧’引线”,亲手“订序”的不仅是一本日历,更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时光。


这场别开生面的装帧体验活动,为2025年度“文博工坊”品牌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也为我们观察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手感”
“文博工坊”自2024年推出以来,核心使命便是破解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密码。2025年的系列活动,更是将“双创”理念贯穿始终。它突破了文物锁于展柜的静态展陈模式,通过“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科技”的创意融合,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手感”体验。
从激光雕刻木雕杯垫到3D打印掐丝珐琅书签,从定制螺钿胸针到线装日历,“文博工坊”的精髓在于“转化”与“创新”并重。它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精准捕捉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对文物元素、非遗技艺进行解构与重塑,注入实用功能和当代设计,使其以杯垫、书签、日历等日常物品的形态,“创造性”回归现代生活。

▲日历图样示例

▲日历图样示例
为非遗“活化”安装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工坊引入了激光雕刻、3D打印等前沿科技。这并非噱头,而是“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举措——科技为非遗“活化”安装了新引擎:激光雕刻让木雕纹样极致精准,3D打印为掐丝珐琅赋予更富想象力的骨架。数字技术的赋能,非但没有稀释传统技艺的灵魂,反而让其表现形式更“潮”,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关注,为非遗传承打开了更广阔的时空。
在“订序时光”中凝聚文化认同
作为年度收官活动,本次线装日历体验无疑是“双创”理念的集中体现。日历是现代时间管理工具,文物插画承载宝安历史厚度,古籍装帧则是延续文明血脉的技艺。三者的巧妙融合,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性转化”。市民在穿针引线间,体味古人的匠心与智慧;在翻阅四季节气时,对话本土文物背后的故事。这种沉浸式互动,极大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亲切感与认同感,让文化自信在“指尖”悄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