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帧”引线,为2026“订制”时光!在宝安,来一场古籍与文物的现代对话

柯季
11-16 18:35
摘要

穿“帧”引线,为2026“订制”时光!在宝安,来一场古籍与文物的现代对话

一本2026年的日历,封面是定制蓝梅花棉布,内页是洒金宣纸,插画源自博物馆馆藏,而装订方式,则是传承千年的古籍线装技艺。

11月16日,在宝安1990的艺术空间内,市民们“穿‘帧’引线”,亲手“订序”的不仅是一本日历,更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时光。

这场别开生面的装帧体验活动,为2025年度“文博工坊”品牌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也为我们观察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双创”实践:从静态展陈到动态“手感”

“文博工坊”自2024年推出,其核心是破解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密码。2025年的系列活动,更是将“双创”理念贯穿始终。

它超越了将文物锁在展柜里的静态展陈,而是通过“博物馆+非遗”“博物馆+科技”的创意,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可感、可参与的“手感”体验。从激光雕刻木雕杯垫到3D打印掐丝珐琅书签,从定制螺钿胸针到线装日历,“文博工坊”的精髓在于“转化”与“创新”的并重。

它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精准捕捉现代审美与生活需求,将文物元素、非遗技艺进行解构与重塑,注入实用功能和当代设计,使其以杯垫、书签、日历等日常物品的形态“创造性”地回归现代生活。

科技加持:为非遗“活化”安装新引擎

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度的工坊引入了激光雕刻、3D打印等前沿科技。这并非噱头,而是“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一笔。

科技为非遗“活化”安装了新的引擎:激光雕刻让木雕纹样极致精准,3D打印为掐丝珐琅提供了更富想象力的骨架。数字技术的赋能,非但没有稀释传统技艺的灵魂,反而让其表现形式“潮”起来,吸引了更多年轻群体的目光,为非遗的传承打开了更广阔的时空。

收官之作:在“订序时光”中凝聚文化认同

作为年度收官,本次的线装日历活动无疑是“双创”理念的集中体现。

日历本身是现代时间管理的工具,文物插画承载着宝安的历史厚度,而古籍装帧则是延续文明血脉的技艺。

三者的巧妙融合,是一次成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沉浸式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亲切感与认同感,让文化自信在“指尖”悄然生长。

读特&晶报记者 柯季 通讯员 李少旺 龚露露 


(作者:柯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