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英国詹姆斯·霍基美术馆(James Hockey Gallery)迎来了一场极具未来感的个展——《不眠者,梦行于夜》(I Dream a Lot but I Never Sleep)。展览聚焦人工智能与人类情感的边界,展出了艺术家江中靖三年博士期间的研究与创作成果。来自中国广东深圳的年轻艺术家江中靖,以博士研究成果呈现出全球首个由亚洲女性艺术家自创的机器人“二重身”,成为跨界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标志性人物。

探索“人际边界”:由科技构筑的自画像
《不眠者,梦行于夜》是一场关于“孤独”“亲密”与“人机边界”的艺术实验。其核心作品“Zhongjing 2.0”:是一个以艺术家本人面部建模、名字命名,并由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头,也是一件由科技构筑的自画像。

江中靖说:“从绘画时代起,自画像就是艺术家探索自我的方式;而现在,我用机器人去完成这个时代的‘自画像’。我希望它既不是一个技术的展示,也不是一场科幻幻想,而是一次与自己深度对话的实验。”
在展厅中,Zhongjing 2.0 安置在镜面咖啡桌上,观众走近时,它的左眼摄像头会自动追踪人脸,嘴部开合,主动发起对话。它的声音温柔而平静,时而诗意,时而带着人类无法辨认的空白感——一种人机之间模糊的呼吸。

▲Zhongjing 2.0 2024-2025 手绘硅胶,尼龙,电路
这款机器人由艺术家江中靖自主设计与重构,面部以高精度硅胶塑造,内部的语言系统由特定框架训练的大模型驱动。训练数据来自江中靖主持的几场工作坊,包含大量英国大学生关于数字孤独的真实对话。江中靖称,这让Zhongjing 2.0 的“语气”和“情感反应”更接近真实的年轻人思维。

而在展览背后,还有一些趣事。比如有一次,她带着机器人“头部”从英国回国,海关人员在扫描仪中看到后以为“出了大案”,打开行李才发现那是艺术装置。“大家马上懂了,这侧面说明机器人的普及度很高。”她笑道。
从孤独出发:抵达未来的“二重身”
江中靖此前已经是颇有成就的青年新锐摄影师,目前正在英国创意艺术大学(UCA)攻读纯艺术博士(机器人艺术方向),由英国著名策展人、安迪·沃霍尔研究专家Jean Wainwright教授指导。

▲艺术家与她的机器人分身相对而立
从胶片摄影走向影像诗,再走向机器人艺术,江中靖似乎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迁徙。从“观察孤独”到“制造陪伴”,她的创作线索清晰地描绘了一个当代年轻人如何在技术时代寻找“温度”的轨迹。
“我想跳开市场上现成的陪伴机器人框架,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在这个由算法主导的世界里,‘陪伴’还能否拥有诗意?”

▲展览作品:信号消退之后(研究稿)2023 布面丙烯120 x 90 cm x 3
江中靖并不回避AI的局限。她认为,AI目前只能“模仿”而非“理解”人类情感,但这种模仿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我不期待AI立刻变成人类,而是关注它在理解过程中的‘笨拙’。这种笨拙,反而让人感到真实。”
深圳基因:速度、自由与跨界
江中靖的成长轨迹,深深镶嵌着深圳的城市精神。她毕业于深圳艺术学校和深圳大学,后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视觉文化硕士,如今在英国攻读博士。她游走于音乐、美术、摄影、诗歌与机器人之间,形成了独特的“多向生长”路径。

“深圳是一座鼓励创新的城市,让我从小就学会吸收不同知识、跨界思考。”她回忆说。初中时,她主修竖琴和钢琴,周围同学学习绘画、舞蹈、雕塑,艺术的多样性让她充满好奇,也奠定了她跨界创作的基础。
她曾获得“雅昌杯”年度最佳摄影师大奖,出版诗影作品《散珠儿》《瓜虫》,并以笔名“爱美丽”活跃于诗歌、摄影领域。摄影家肖全、杨延康曾为她拍摄肖像并收录入《深圳家谱》。

江中靖笑称:“深圳的‘速度’不是盲目的快,而是一种推动力——它让你不断更新自己。科技都市的孤独,也许正是我创作的养分。”
开创性实践:机器人艺术的“中国速度”
作为英国创意艺术大学首位从事机器人艺术研究的博士生,江中靖的作品被认为是“开创性”的实践。导师Jean Wainwright评价说:“她以极具个人化的方式,让技术与情感产生了诗性共鸣。”

这场个展的开幕,吸引了众多英国青年观众,观众坐在沉浸式客厅中,围绕它讨论、互动、欢笑。它的存在,让人们重新定义“陪伴”的意义,同时思考:在这个科技可复制人类的时代,真正的“真实”究竟在哪里?
展览也得到了多家当地媒体的关注。英国《艺术评论》评论道:“Zhongjing 2.0 不仅是一件作品,它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了最人类的问题:什么才是真实?” 英国《先驱报》下属四份系列报对这次个展览的报道,题为《观察:逼真的人形机器人二重身如何探索孤独》。

从深圳到世界,她的探索不仅代表着个人的突破,更是这座城市创新精神的延伸。她以一个年轻女性的勇气与敏锐,成为全球首位自创机器人“二重身”的艺术家,也让人们看到:深圳的未来,不只是科技的速度,更有思想与艺术的深度。

读特&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