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快评 | “九成旧馆”挑大梁,不仅是“节俭办赛”

深圳特区报&读特评论员 赵强
07: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让场馆更好地服务于市民

十五运会赛程过半,赛事精彩纷呈,广大观众为体育健儿的表现欢呼。有的观众可能还没有注意到——本届全运会的竞赛场馆,超过九成是“旧馆”改造升级而来。

“旧馆”挑大梁唱主角,当然不意味着“凑合”。深圳市体育中心便是典型例证。通过“开合屋盖+可移动斗屏”等一系列前沿技术与创新加持的“爆改”,这所“老场馆”,如今不仅面貌一新,具备了重新承载大型赛事的活力,更让观众的观赛体验有了质的跃升。装备智能通风系统的草坪能在大雨后20分钟快速风干、折叠座椅可根据赛事需求灵活调整……没有“大兴土木”,取而代之的是“精雕细琢”与高水平科技赋能,这不仅是“节俭办赛”理念的生动实践,更彰显了深圳特有的一种科技自信与城市治理智慧。

更为可贵的是,旧馆焕新不是被动的替换,而是从一开始就想着要把赛事留下的硬件、流量与经验转化为更好的公共服务,让场馆更好地服务于市民。以深圳市体育中心为核心打造的运动主题公园、室内观景跑道、地下通廊和空中连廊,将赛事空间延展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市民可以在连通的“全民健身圈”中散步、跑步、打球……这种贴心的开放设计,彻底打破了大型场馆在赛后易“闲置”的魔咒,使得比赛场馆不再是赛时专用的“封闭空间”,而是真正融入市民日常的“全民健身圈”和“城市客厅”。

十五运会选择改造旧馆办赛事,用事实表明,一场精彩的体育盛会,完全可以与城市更新、民生福祉紧密联系,实现赛事功能、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多赢。

要让“旧馆焕新”的价值持续释放,接下来还需在赛后运营上下足“绣花功夫”。要不断提升智慧运维水平,降低市民使用成本,引入更多文体活动,让场馆真正“常态可用、全年可用”。只有让场馆回归市民、融入日常,赛事带来的红利才能不断放大。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评论员 赵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