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器人组团“炸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AI“名场面”

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07-28 18:31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深圳企业成为具身智能的革命中的核心力量。

7月26日至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举行。据悉,今年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集中展示3000余项前沿展品及100余款“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规模创历届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具身智能的全面爆发,机器人成为今年展会的绝对“主角”,参展企业从去年的18家,增长至今年的超80家。其中,来自深圳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从AI大模型到人形机器人,首展首秀、新品频发,全面展现中国“机器人第一城”的科技风采。

首展首秀,镇馆之宝

开幕当天,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镇馆之宝”名单公布,在3000余个展品中,仅有8项获评,来自深企的“黑科技”占据两席,分别是华为的昇腾384超节点和OPPO Fine N5手机。

这也是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即Atlas 900 A3 SuperPoD,该产品基于超节点架构,通过总线技术实现384个NPU之间的大带宽低时延互联,解决集群内计算、存储等各资源之间的通信瓶颈。通过系统工程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调度,让超节点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

华为首次线下展出昇腾384超节点。

“元宝你好,帮我看看这几个玩偶分别是哪些品牌?”“好的,这几个公仔分别是QQ企鹅公仔、Labubu和卡皮巴拉公仔……”在腾讯展台,参观者拿起手机,和腾讯元宝开启一场视频聊天。

这是腾讯元宝最新推出的视频通话功能在公开场合的“首秀”。连续第八届参加大会的腾讯,今年带来了“腾讯AI产品应用全景图”,包括混元3D世界模型、双智能体开发平台、具身智能开放平台等,覆盖ToB-ToC-机器人多场景。

腾讯混元发布业界首个开源3D世界生成模型。

大会期间,荣耀正式发布自研多模态感知大模型——MagicGUI大模型。这是荣耀推出的首个GUI开源大模型,以7B(70亿)参数规模,支撑底层AI智能体的多模态感知与自动执行规划能力。

据悉,凭借“继续预训练+强化微调”两阶段训练方案,荣耀MagicGUI大模型在荣耀Magic V5常用场景用机操控中的准确率达到91.5%,较行业同类顶级开源模型提升16.4%。

深企“机器人总动员”

除了硬核算力和AI大模型的集中首秀,来自深圳“机器人谷”的具身智能企业在展会上演了诸多“名场面”。

首次亮相大会的“天工Ultra”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观众与其打卡合影。它就是此前夺得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的机器人,以2时40分42秒创造世界纪录。而天工Ultra由“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作为发起单位和总经理单位的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天工Ultra”亮相大会。

大会期间,深圳赛博格机器人全球首发中国首款重载人形机器人“赛博格Cyborg-R01”,通过搭载深度模拟人类高效的全身协同操作系统,“Cyborg OmniContact Intelligence 全身多接触智控系统”,用肩膀、后背,甚至膝盖协同完成任务。单机负载能力达20千克,行走速度2m/s,续航4h。

在本届WAIC展会现场,不少深圳机器人企业展示了“天选打工人”技能。乐聚机器人将工厂流水线搬进了展厅,现场模拟了作业场景。机器人“夸父”从传送带上抓取零部件,递给旁边的另一个机器人进行质检,质检完成后,再次放上传送带,实现全流程自主作业。

乐聚机器人现场模拟流水线作业场景。

另一边,深企智平方的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爱宝)在现场上演了“技能秀”——打冰淇淋/咖啡/饮料、2X2码垛、打架子鼓,通过生活、工业、娱乐三大场景展示技术底色。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表示:“通用智能机器人会像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终端。”据悉,智平方已在汽车制造、生物科技、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开展落地合作。

智平方机器人丝滑打冰淇淋。

AI走向现实,机器人化作伙伴

“过去13个月里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行了3次迭代,未来这一迭代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今年3月,优必选科技首席品牌官谭旻接受读特新闻专访时提到,AI大模型强大的推理能力可以帮助机器人高效处理全身采集的数据,而这些稀缺的真实数据反过来又能够强化AI的推理能力,“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

近日优必选机器人实现自主换电。

如今这场“双向奔赴”在本届WAIC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与往届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展台上的静态展品,而是化作能表演、会干活的“智能伙伴”,AI大模型为机器人装上了智慧“大脑”,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感知、环境感知、定位导航等多项前沿技术,与真实的物理世界连接。

在这场具身智能的革命中,深圳凭借着软硬件创新、产业链生态、落地场景成为核心力量。据此前统计,深圳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深圳南山区留仙大道沿线形成“机器人谷”。

而位于深圳南山的“机器人谷”,集聚着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在这个“谷”里,诞生了“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

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2.58%,逐步从“量增”向“质升”转型,深圳成为实至名归的中国“机器人第一城”。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