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陷入一起虚增收入风波。据外媒10月16日报道,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10月12日在美国法院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及其高管提起诉讼。
10月16日,读特新闻记者向蔚来方面求证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应。不过,记者留意到,在2022年,蔚来曾就相关指控作出回应,表示公司已对相关做空报告完成独立内部审查,所有指控均不成立。
据悉,这起诉讼将蔚来公司、其CEO李斌以及前CFO奉玮列为被告。核心指控是蔚来通过与宁德时代等成立的蔚能电池资产公司(以下简称“蔚能”),涉嫌夸大收入和利润,并隐瞒对蔚能的实际控制关系,误导投资者导致其蒙受损失。目前,法院已暂缓审理此案,将等待美国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案结果后再作处理。
图源:相关诉讼信息网页截图
此次诉讼的关键指控指向蔚来的租电模式“BaaS模式”(电池即服务模式),即用户购买不含电池的车辆,转而向蔚能租赁电池。“BaaS模式”是蔚来开创的新模式,主打“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补能体验。
诉讼指出,蔚来在向蔚能销售电池时一次性确认全部收入,而GIC认为,根据美国会计准则(ASC 606),此类收入应随着用户按月支付租金逐步确认。若按此调整,蔚来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翻倍的财务表现将被大幅削弱。
这起诉讼的争议核心在于电池控制权转移的认定。蔚来称电池控制权在售予蔚能时已转移,其“履约义务”已完成,一次性确认收入合理。但GIC认为,蔚能的业务完全依赖蔚来,且蔚来通过未合并关联方规避折旧成本,属于“财务优化”操作。
此外,上文所提及的“集体诉讼案”,指的是此案此前美国投资者集体指控蔚来在2018年IPO 时隐瞒对江淮汽车的依赖及上海自建工厂计划终止的事实,案件自2019年立案以来已持续6年,目前处于暂缓状态。
一位社交平台认证的汽车博主表示,“BaaS模式”是一个促销利器,在该模式下,蔚来可以让车价更低,但是会让蔚来的现金流短时间内面临比较大的缺口。“比如30万的车23万就可以买了,中间7万的差价(标价)都需要有人买单,而这个买单方就是现在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
上述博主认为,蔚来通过订阅租电模式回收资金,是重资产的模式,随着BaaS比例变高和卖车变多,这个成本会迅速增加。“不做BaaS,卖车就很难,做BaaS,也拿不到回款。”
10月16日,读特新闻记者向蔚来方面求证相关情况。截至发稿,未获回应。同时记者了解到,此起诉讼源于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Grizzly Research)对蔚来发布的一份做空报告。
针对彼时灰熊指控,蔚来发布公告称,该报告毫无价值,包含大量错误、未经证实的猜测,以及误导性结论和诠释。 并且,蔚来于2022年8月2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对做空报告完成独立内部审查,审查全程由独立委员会在第三方专业顾问的协助下进行,包括一家国际律师事务所,以及一家知名法务会计师事务所(非蔚来公司审计师)的法务会计专家,均未发现不当之处,所有指控均不成立。
2022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所针对上述做空报告向蔚来发出问询,就蔚能相关交易的会计处理要求公司解释说明。后续,美国证券交易所未有相关行动。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