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舟逐梦海大 推免生邢若雅的“桃源”之选

叶家源 通讯员 王一钦 张梦婷
10-16 08:59
摘要

【香港经济导报网讯】当部分推免生将目光投向省外高校时,海南大学南海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邢若雅依然选择留在母校开启研究生生涯。面对多所高校的邀约,她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海大不是简单的平台,而是让学术理想落地、心灵找到归属的地方。”这份抉择背后,是本科期间学校优质学术资源与浓厚人文关怀交织成的成长沃土——从触手可及的古籍馆藏到导师“即时反馈”的科研指导,从深夜伏案改稿的师生情谊到宿舍阿姨留灯等候的温暖日常,海大以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双重滋养,成为她逐梦古代文学的“桃源之地”。

择定:学术沃土与人文温度筑就心之所向

“好平台不是名气堆砌的标签,而是让学术理想落地、心灵得到安放之处。”当推免名单公示时,邢若雅的邮箱里已躺着多所高校的邀约,但她最终选择留在海大。

初入校园时,她对古文的热爱尚停留在满卷诗情画意的感性认知,直到课堂上老师以意境拆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深意,文字背后的学术逻辑让她顿悟:原来文学研究是饱含深情与热忱的探索。为攻克古代汉语的晦涩知识点,她抱着《古代汉语词典》在图书馆逐字揣摩,将教材例句抄满三本笔记;图书馆的数据检索系统、跨校跨省借阅服务为她打开文献宝库,古文阅览室的灯光常伴她至深夜。从大一为“古今异义”愁眉不展,到如今熟悉了解史记、百家经典,古籍文献词典书页上的批注就是成长的印记。

学术之外,海大的温情更让她动容。辅导员戚君阳在她迷茫时谈心,递交材料时帮她核对细节;学业导师龙卓婷曾为她逐字修改竞赛文稿至深夜,手把手教她使用知网检索文献;压力大时室友陪她散步解压,生病时同学端水送药;宿舍阿姨深夜留灯等候晚归的她,食堂师傅主动帮她修补衣物……这些细节让离家千里的她,找到了安心的温度。

积淀:从读诗到研文,成就感浇灌成长之花

“当论文被老师评价有自己的思考时,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从读诗到研文的成就感。”邢若雅笑着回忆。

从大二萌生推免想法起,她便以“啃硬骨头”的韧劲积累实力:为吃透古代汉语虚词用法,抄满三本标注词性、语境的笔记;为提升英语能力,做完往届四六级考卷后尝试翻译外国文学原著;为拉高体能,坚持每晚课后跑步锻炼。学校不定期举办的人文社科名家讲坛,她场场不落;国学社诗词会上,《短歌行》的吟诵让她读懂韵律之美;选修管仲乐副教授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时,她被旁征博引的授课风格吸引,大胆在课堂分享对东坡文化批判性思维的见解。

新程:与海大共生长,解锁学术与在地文化的无限可能

“这三年,我既是海大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受益者。”邢若雅望着校园里新建的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和木棉公寓感慨。桌椅换新、宿舍翻新、绿植“氧吧”繁茂,还有影响学生发展的“三大改革”……这些变化,让她更渴望与母校并肩前行。

如今,已确定跟随管仲乐副教授攻读研究生的她,正按导师推荐书单梳理古代文学脉络,从先秦诸子到唐宋诗词夯实基础。“留在海大最大的便利,就是资源触手可及:想查古籍,图书馆馆藏很快能找到;遇学术困惑,第二天就能和导师面对面交流,这种即时反馈能少走很多弯路。”她计划将推免奖学金投入短视频创作,让古代文学走出书本,同时探索学术研究与海南本土文化的结合,让论文既有学术深度,又有在地温度。

“本科四年,海大陪我从懵懂走向坚定;未来三年,我想在这里写下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记。”邢若雅的选择,不仅是个人学术道路的延续,更映照出海南大学在学术培育、人文关怀与在地化发展上的办学成效——这片沃土,正让更多逐梦青年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桃源”。

(作者:叶家源 通讯员 王一钦 张梦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