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爱心家庭 | 艾丽华家庭:把特区课堂搬到雪域高原,教师夫妻的教育爱心接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09-29 13:5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艾丽华家庭

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家庭”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家庭感言

艾丽华家庭

从南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五年时光,三千公里征途,是教育使命让丈夫与我接力跨越山海。他播种希望的种子,我接棒守护成长。未来,我们将继续赶路,把更多爱与希望送到雪山脚下,让教育的火种,照亮更多西藏孩子的梦想之路。

对深圳甘李学校校长盛志勇和宝龙科技城实验学校(集团)语文高级教师艾丽华夫妇这对“援藏伉俪”而言,西藏不仅是圣洁壮丽之地,更是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奔赴之地。他们用行动诠释着“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的深情厚谊。

丈夫先行:三年耕耘,种下教育希望

2020年9月,盛志勇作为广东省第九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赴林芝市八一中学担任校长。2022年9月,他又转赴察隅县教育局担任副局长,分管教学教研。三年间,他克服高原反应与文化差异,通过组织联合教研、开展业务培训与全覆盖式家访,与当地教师团队实现了从协同工作到深度融合的跨越,并将自己所掌握的深圳教育理念与方法毫无保留地带给藏区。他荣获西藏自治区第九批援藏表现优秀个人、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临时党委“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是与当地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

盛志勇教育援藏的点点滴滴,叩动了艾丽华的心。

妻子接力:柔肩亦担重任,守护桃李成长

2022年8月,艾丽华作为深圳市“柔性”援藏支教教师,踏上了奔赴察隅县完全小学的路。强烈的高原反应让她头晕目眩、难以入眠,经常流鼻血、手部干裂刺痛得拿不住粉笔,但她仍坚持撰写教案、认真备课。

支教期间,艾丽华主动请缨成为该小学首个汉文班的班主任。她用心营造班级文化,在教室墙面粘贴学生长大后的职业理想挂画,让墙壁“说话”,激励孩子朝向理想的自我迈进;建设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视野。

她用情搭建家校桥梁。比如,当地的藏族家长大多听不懂普通话、不认识汉字,她就采用先发送简明扼要的汉语文字、再辅以普通话语音、再请既懂藏语又懂汉语的家长协助翻译,以“文字+语音+母语翻译”的组合方式,解决家长对于作业内容的理解问题。

她系统培育班风班纪,把孩子们的一日常规清单化、标准化,将行为习惯、课前准备、课堂纪律等要素指令化,让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和自我成长的主人;

她创新打造高效课堂,以小组合作制为基本学习形式,对学生进行话术训练,教会他们如何组织讨论、代表发言、补充质疑;将课堂评价融入日常,通过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规范习惯;致力打造自主自觉、有情有趣、互动对话、实践探究的课堂,引入手指操、儿歌等游戏调节学生状态;建立小红花、小奖品等激励机制,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向往;注重思维品质培养,借助思维导图、诗配画等活动激发想象力……

心血所注,必有回响。艾丽华所带班级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各类活动与评比中表现突出,礼仪习惯、班级文化、学业水平等方面均实现跨越式进步。来到汉文班上课或听课的同事们交口称赞:“这个班级的学生精神状态饱满、表达有条理、课堂秩序井然、流程清晰,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堪称样板班级。”

她成了两度被挽留的“高原妈妈”

高原干燥寒冷,艾丽华的讲台抽屉里,总是整齐地摆放着十几瓶护手霜和润肤露——白色是男孩子的,粉色是女孩子的。她送了孩子们人手一支润唇膏,孩子们每天都把它带在书包里。此外,她还贴心地准备了创可贴等日常用品。她从深圳特意带来许多彩色头绳,手把手教女孩们扎头发。在她带来的六个行李箱中,仅有两个装的是个人物品,其余四个全都塞满了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表扬信、贴纸、小红花、笔记本、文具,还有特地从香港买来的巧克力……艾丽华说:“察隅网购不方便,我只能用这种‘笨办法’——每学期还没结束,就提前规划好下个学期要用的东西,趁寒暑假回深圳采购,再提前十天寄到察瓦龙乡,托人捎到察隅。”

艾丽华还将关怀延伸至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不仅自掏腰包捐出2000册书籍,还牵线她在深任教时认识的一位学生家长,同样捐赠了2000册图书。这些书一部分留给察隅县完全小学,其余的由察隅教育局统筹分配至全县各中小学图书馆。

班里有个叫李紫伊的小姑娘对她说:“我想去深圳看很多很多的课外书,学很流利很流利的英语。”听到孩子纯真的心愿,艾丽华被打动了,在征得家长和学校同意后,寒假期间,她带着李紫伊回到了深圳的家中,辅导她学习、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带她去图书馆阅读、打卡城市地标感受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这趟旅程不仅让李紫伊体验到情感上的温暖,更在她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工作之余,艾丽华还听说了一名藏族孤儿差点辍学的故事。她专程奔波几百公里前去探望,并决定资助这个女孩。从此,每月第一天,她都会准时给女孩转账生活费;每逢换季或过节,总会寄去衣物和水果。她向孩子承诺:“我会一直供你到大学毕业。”

2023年7月,一年援藏期满时,校方和学生家长分别向察隅县教育局写信,申请艾丽华继续留在本校支教:“艾丽华老师援藏一年以来,为每一个孩子都精心制定了独特的培养计划,总是给予正向鼓励,教导孩子们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班上的孩子慢慢地变得自信、独立、乐于助人,懂得了班级团结的重要性,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很多时候,她除了当好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承担着大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不希望她在今年援藏结束后就离开察隅县完全小学。”

正是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和突出的支教成果,2024年,在校方和家长们的再次恳切挽留下,艾丽华再次选择留下,延续她那尚未完的支教之旅。

薪火相传:培育“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艾丽华深知,个人力量有限,且自己终有结束支教的一天,唯有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才能推动本地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察隅教育局支持下,她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幼小衔接专题讲座和《亲子阅读》《秋天》《文具的家》等示范课;帮助学校起草了《察隅县完全小学亲子阅读实施方案》,推动学校的亲子阅读和共读一本书常态化开展;推动察隅县完全小学举办首届校园读书月活动……她说:“我要留下火种,而不仅是燃烧自己,目的是点燃更多教育的灯盏”。

丈夫盛志勇返回深圳后,仍心系高原;妻子艾丽华依然坚守在雪山脚下。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深圳教育援藏的生动缩影,更诠释了什么是教育者的初心。

正如艾丽华所说:“我要把最完整的自己当作礼物,献给孩子们,献给我深爱的教育事业。”这场教育接力,仍在继续。

(受访方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汤山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