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人物”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人物感言·叶宇筠
我深耕医药与物流地产行业二十余年,始终坚持诚信做人,诚信经营企业;踏实做事,以善心回馈社会。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激励更多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投身公益事业、创新公益形式。愿我们将点滴善心汇流成海,传递温暖与正能量,为社会更加和谐、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尽一份力。
叶宇筠有诸多头衔:第一产业集团董事兼总经理、信立泰药业董事、中国女企业家协会特邀副会长、深圳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副主席、深圳大学校董会董事……但其中最令她感到自豪的,是她参与发起成立深圳市汇心承爱慈善基金会、深圳市叶澄海慈善基金会,以及一系列慈善义举。她带领企业投身教育助学、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公益项目,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公益深度融合,以商业成就反哺慈善事业。
深耕教育,赋能乡村
叶宇筠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她尤其重视在教育领域的投入。
2014年起,叶宇筠通过深圳市汇心承爱慈善基金会捐资建设图书馆、图书角80余处,至今受益乡村儿童超过10万名。特别是2020年起,深圳市汇心承爱慈善基金会与深圳大学深度合作,支持该校“时光益读”公益项目。该项目旨在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力量,打造连接城乡的公益阅读平台,通过朋辈陪伴与辅导等形式,培养乡村儿童的阅读习惯,提升乡村儿童自主阅读能力,为乡村儿童带去知识与希望。
项目启动以来,团队深入西藏、云南、广东、广西、江西和内蒙古等地的60余个边远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考察调研,建成并运营了51个“时光益读”乡村公益图书馆,配置图书超15万册,覆盖乡村儿童超7万名。同时,项目团队还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了近1150名高校师生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志愿者累计跋涉超37万公里,奔赴各地图书馆为超4万名乡村儿童开展了83期实地阅读营活动。在某一期阅读营结束时,一位名叫曹睿的小朋友依依不舍地对志愿者说道:“我们还会再见面吗?真的好想再见到你们啊!”志愿者与小朋友之间的情感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一位昵称为“糖果”的志愿者在写给小朋友的手卡中这样说道:“孩子,我欣赏你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总是被你爱笑的眼睛所吸引——它们扑闪扑闪的,充满了光芒。希望宝贝能坚持阅读,一直快乐、健康地长大。”
项目还吸引了多位专业人士的加入。例如,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双龙镇阳向营村建馆及开营的过程中,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退休教师刘存乐及其夫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退休教师张斌,共同担任了图书馆馆长,负责图书馆的日常运营与管理。志愿者协助搭建起独具特色的“蒙古包图书馆”,而馆内所有书籍、书架的购置以及志愿者的食宿费用,均由深圳市汇心承爱慈善基金会承担。刘存乐回忆道:“此地虽然偏远,交通不便,却丝毫浇不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有的小朋友甚至步行近四公里赶来参加阅读营。”
此外,项目创新推出“时空共读”线上阅读打卡活动,联动国内多所高校,吸引城市阅读爱好者以“阅读打卡配捐书籍”的方式参与公益。“参与者需每日阅读并上传时长截图和阅读笔记。主办方将根据打卡情况,为乡村儿童捐赠图书。”叶宇筠介绍道。迄今,该活动已举办24期,通过互联网联结读书爱好者超110000人次,累计阅读时长超过12万小时,由此转化的阅读积分共为乡村儿童捐赠了35600本图书。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拓展了公益的参与方式,也提升了项目的辐射范围与社会影响力。使“时光益读”项目成功获评第十九届深圳关爱行动“十佳创意项目”。
不仅在基础教育助力,叶宇筠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倾注心血。2024年,在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作为深圳大学经济学院1987级校友,叶宇筠怀揣对母校的深厚情谊,通过深圳市叶澄海慈善基金会捐赠人民币5000万元。该笔捐赠将用于支持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赋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智经济等前沿领域,助力深圳大学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叶宇筠(左四)
在助力乡村“育魂”的同时,叶宇筠同样关注着乡村的“强体”。2024年,她通过深圳市叶澄海慈善基金会向东莞市麻涌体育协会捐赠100万元,用于支持东莞市麻涌镇的体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当地龙舟赛事的举办与相关体育设施建设。谈及资助龙舟赛事的初衷,叶宇筠表示:“麻涌龙舟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凝聚。我们支持龙舟赛事,就是希望激活这份深植于乡土的集体记忆。尤其是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队伍加入赛事,更让我们坚信,这不仅是在延续民俗,更是在他们心中埋下团队协作、奋发向上的种子。”
慈善是长期事业,是新时代企业家的社会担当
叶宇筠因其在公益慈善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持续付出与积极影响,荣获“第五届金紫荆女企业家奖-非凡慈善大奖”及“深圳市女企业家协会年度卓越贡献奖”。
叶宇筠始终认为,慈善并非一次性的馈赠,而是一场需要持久投入与用心耕耘的系统性、战略性的长期事业。她的公益足迹既体现在捐资助学、乡村振兴等传统领域的“硬件”投入,也涵盖如“阅读+公益”等创新模式的“软件”赋能,通过专业平台整合资源,她不断推动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与社会效益,拓展公益的边界与深度,诠释着新时代企业家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