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2025感动深圳· 我的深圳故事——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分享会举行。分享会上,第二十二届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爱心人物”名单发布。
年度爱心人物感言·凌国强
我想让善款真正用在刀刃上,既解群众眼前之困,更帮助谋长远发展。
手腕上那块走了三十多年的旧手表,无声地记录着凌国强与深圳共同成长的时光。作为深圳市龙岗区慈善会会长、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凌国强,以其独特的“利他”哲学,诠释了“圳商”的另一种内涵:不仅要做财富的创造者,更要做温度的传递者、未来的筑路人。
办校育人,打造深圳民办教育标杆
凌氏家族在深圳本土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先祖凌启莲曾在布吉李朗创办存真书院。父亲早年在深圳家中的一个举动,更让他坚定了投身教育的决心——弟弟刚上小学时,父亲将一支笔和一把锄头放在桌上,指着窗外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郑重说道:“靠锄头能养家,但靠知识才跟上这座城市的脚步,改变自己的命运。”
尽管凌国强的求学之路因健康问题多有波折——小学二年级时因慢性脑膜炎在深圳休学治疗,父亲曾背着他沿铁路线徒步数小时前往宝安县人民医院(今深圳市人民医院)求医;18岁初中毕业后报考中等师范学院的梦想因误诊落空,最终在布吉中学完成高中教育,但他对教育的渴望从未消减。
多年来,凌国强在本土办出了多所口碑卓著的学校:春蕾幼儿园、春蕾小学、百合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百合外国语学校。百合外国语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余人,自 2007 年起,中考总均分便一直稳居深圳市前列:2015 年中考,学校以总均分 429.1 分名列全市第一,学生赵雨晴更以原始裸分 455 分摘得当年深圳市中考状元桂冠;2017 年、2018 年,学校学生被深圳 “四大名高中” 录取的比例高达七成;2019 年中考,超过 98% 的学生获得 400 分以上的优秀成绩,最高分更是达到 449 分。百合外国语学校先后被评为深圳市一级学校、深圳市优质民办学校、龙岗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龙岗区德育先进学校,成为深圳民办教育领域的标杆。
如今,他的教育蓝图仍在深圳不断延伸——在自己曾经就读的布吉中学,他设立“国强奖教奖学基金”,开展助教助学、困难师生帮扶等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反哺母校、助力教育公平。未来,计划在深圳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涵盖 60 多所学校;还将筹建百合教育学院,为深圳民办教育培养本土化优质教师资源,让更多深圳孩子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教育,为深圳建设 “教育强市” 注入更多力量。
在高等教育方面,凌国强的贡献同样突出。2024年,他出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道扬书院,为表彰他对大学发展及社会教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特授予他 “荣誉院士” 称号。
从深圳到寻乌的爱心传递,坚持”民生保障+产业造血“双轮驱动
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凌国强的慈善目光不仅聚焦深圳本土,更延伸到深圳对口帮扶地区。清澈的东江水发源于江西寻乌,一路奔流滋养着深圳,这份“饮水思源”的情谊,让他与寻乌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9年,经深圳爱心机构牵线,凌国强前往深圳对口帮扶的寻乌县考察。在项山乡福中村,当地干部讲述的“罗福嶂会议”红色历史,让他深受触动——1929 年,红四军在风雨如磐的环境中召开此次会议,扭转了革命不利局面,是创立中央苏区的起点。凌国强当即决定捐赠不菲款项,用于“罗福嶂会议”旧址的修复与保护性开发,他说:“深圳要帮寻乌发展,就得让红色资源成为当地的‘致富源’。”
项目启动后,凌国强始终牵挂着建设进度,多次从深圳驱车数百公里,翻山越岭前往寻乌施工现场查看。他反复叮嘱施工团队:“不能只做简单的修复与新建,要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把红色故事讲生动、讲透彻,真正把这里建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及脱贫致富于一体的标杆项目。”2021年,“罗福嶂会议”学习园在寻乌开园,这座融合了深圳建设标准与当地红色文化的纪念园,不仅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基地,更巧妙结合项山乡的绿色生态资源、寻乌县的客家文化元素,为当地带来了持续的旅游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感谢他的付出,寻乌县委书记特意为凌国强颁发了 “寻乌荣誉市民” 证书。
此外,凌国强还在寻乌县推进了两项民生与产业并重的帮扶项目 ——长畲村党群服务中心和黄砂村产业振兴基地建设。
“我们把当地闲置的小学改造成实用的服务阵地,不光做了墙面粉刷、规划多功能室布局,还专门打造了人才驿站。等长畲村党群服务中心建好了,村里的服务硬件条件能明显改善,大家办事、参与集体活动也能更方便。”谈及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凌国强条理清晰地介绍着规划。而对于黄砂村产业振兴基地,他更是倾注了不少心血:“我们在村里平整了5000平方米场地,还新建了2680平方米的滑坡治理工程,配套的绿化、道路、生态停车场也规划了1500平方米,连1500米的排水设施都一一落实,就是为了打牢产业发展的基础。基地建起来后,我们会重点做业态植入,引入垂钓采摘、农家乐、小游园等休闲项目,既能丰富乡村业态,也能多渠道帮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预计在投入使用当年能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还能新增12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事做、有钱赚。同时,我们也会借着这个机会推进乡村治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推广‘百千万工程’经验,用整洁优美的环境带动文明乡风养成,再靠文明乡风提升治理水平,最终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
凌国强对外辐射的关爱,远不止江西寻乌一地。在广西靖西市、那坡县等深圳对口帮扶地区,他同样积极开展困难群众帮扶与产业发展支持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更多地区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我”朴素,“大爱”丰盈
在日新月异的深圳,凌国强的生活状态似乎带着一种 “不赶时髦” 的质朴:手腕上那块 1988 年在深圳买下的手表,已陪伴他走过 30 余年时光;手里握着的三星翻盖手机,是 1998 年在深圳购置的老物件,机身外壳上的字样早已被岁月磨得模糊不清。他从不用微信,也不依赖电脑。
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低调朴素的企业家,在关爱困弱群体这件事上,却始终慷慨热忱、不遗余力。从长子凌臻俊的婚礼,到孙子孙女的家庭宴席,他先后7次在自家重要场合举行公益捐赠仪式,用特殊的方式传递爱心;在深圳,他牵头发起成立长者关爱基金、未成年人关爱基金、婚姻家庭幸福成长公益基金和暖心助困基金,将温暖延伸到不同困境群体身边。截至目前,这些善举所积累的善款累计帮扶深圳及深圳对口帮扶地区的困难家庭超1.5万个。百合控股集团连续4年荣获广东扶贫济困最高荣誉奖项——“红棉杯”,其中2022年度获得“银杯”。
凌国强用自己的半生证明,真正的成功,在于财富之上,找到并践行那份对社会的回馈。他的根系深扎于斯,他的枝叶繁茂为斯,其人其事,已成为这座城市精神图谱中温暖而坚实的一笔。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