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秋习俗:藏在月光里的岭南乡韵

09-23 07:59
摘要

郑浩胜

对中国人而言,中秋节的意义不亚于春节。这一夜月轮圆满,寄托着人间团圆的朴素愿望,故自古被称为“团圆节”。据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在深圳,中秋习俗虽以吃月饼、赏月等传统活动为主,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却也融汇了广府与客家文化的独特色彩,展现出浓郁的岭南风情。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东莞等地,民间仍习惯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言语之间流露着深厚的地方温情。

祭祖与拜月:

仪式中的敬畏与团圆

过去,一到农历八月,深圳人家便纷纷开始为中秋节做准备。宝安县中路和西路的广府人家,会准备芋头、菱角、柿子、杨桃、香蕉等时令食品;而阳台山一带的客家人,则从果园采摘柿子,以香火“藏”熟,制成清甜的红柿;龙岗、坪山等地的客家人,则会采收花生、柚子与青榄,一部分自用,一部分用于墟市交易,空气中早早弥漫着节日的氛围。

中秋当天,许多家庭仍延续祭祖的传统。祭品通常包括蒸鸡、猪肉、糕点、水果和茶酒,人们择吉时行礼,缅怀先人,之后共聚团圆饭,这顿饭被视作一年中仅次于年夜饭的重要家宴。在东部的龙岗、横岗一带,中秋还是上山扫墓、感恩祈福的日子。他们认为,五谷丰登、秋高气爽的时节,正宜追念先祖、祈求保佑。

夜晚的“拜月光”可以说是中秋仪式的高潮。清代《羊城竹枝词》中就写道:“拜罢嫦娥斟月下,香芋啖遍更炒螺。”广府人家在月下陈列月饼、柚子、芋头、菱角等多样供品,其中芋头需“母子相连”放置——中央为芋母,四周围以芋仔,寓意家庭团聚、子孙绵延。人们一边焚化月光衣、寿金等纸宝,一边口诵祝词:“苹果提子沙田柚,林柿杨桃样样有……”最后将酒水洒地、燃放鞭炮,完成对月神的致敬。

仪式之后,一家人分享芋头(取“护头”谐音,寓意平安)、菱角(寓意聪明伶俐)、田螺和月饼。旧时深圳稻熟螺肥,中秋食螺可谓恰逢其时;部分地区(如公明楼村)还保留吃濑粉的习俗,为团圆夜增添一份质朴的温暖。

树中秋与柚皮灯:

烛影童趣

“树中秋”是流行于旧时广州府地区的独特风俗。人们以竹条扎灯,灯内燃烛,下系小灯,再将竹竿竖于屋顶、高台或树梢。入夜后万家灯起,如地上星河,与明月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民国时期,南头、大鹏城、深圳墟等地的大户人家往往悬挂彩灯或走马灯,平常人家则多以纸灯为饰。如今,手工竹纸灯虽逐渐被电子灯笼替代,但“树中秋”的记忆仍在一盏盏灯光中得以传承。

孩子们则热衷于制作“柚皮灯”——将柚子掏空、刮薄、雕花、置烛,制成独具匠心的小灯,结伴提灯嬉游。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就记载了儿童“持柚火,踏歌于道”的热闹场面。

此外,以前还有不少人会做“菱角车”。人们将两个菱角中间掏空,中间穿一个筷子,筷子顶部横着固定一个小竹片,小竹片两端各开一个小孔,小孔里固定上点燃的香头或其他会反光的物件,晚上转起来看着非常漂亮。

木鱼歌与山歌:

月下的声音记忆

宝安西路一带曾流行中秋听唱“木鱼歌”。盲人艺术家手持二胡或三弦,在月下弹唱故事,被称为“盲佬歌”。在教育还没普及的年代,木鱼歌成为大众接受历史故事、伦理教化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中秋、春节等节日,深受村民欢迎。可惜这一说唱形式现已式微,渐渐隐入历史。

客家人则酷爱山歌。以往在龙岗、坪山、石岩等客属聚居区,中秋常有点燃火把、聚众“驳山歌”的盛况,歌声此起彼伏,有时甚至持续至深夜。1978年,龙岗还举办过大型山歌集会,吸引周边地区歌手踊跃参与,成为一代人难忘的文化盛事。

追月:

余兴未尽的团圆延续

深圳及广东部分地区以往还有“追月”的风俗,即八月十六夜再次邀集亲友,饮酒赏月、延续佳节欢乐。此俗在广东现已不常见,但在香港依然保留,成为“迎月、赏月、追月”三重节庆的一部分。

关于“追月”的由来,一说认为源自江浙地区,因南宋史弥远改俗所致;另一说则联系至南宋端宗南迁,将江浙习俗带入岭南。如今在香港,许多人仍会在八月十六晚前往海滩或度假区,燃烛赏月、品饼谈天,在月光与海浪中享受节日的余韵。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祭月之礼,汉代初步形成节俗,唐代成为固定节日,宋代以后盛行。它融合丰收庆祝、家庭团圆、敬祖祭月等多种内涵,成为一个承载中国人情感与传统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深圳,中秋不仅是对古老仪式的延续,也是广府、客家多元文化的体现。如今,尽管部分习俗逐渐简化,但团圆、感恩与美好的期待的文化核心始终未变。月光年年依旧,而每一次点亮灯笼、每一次分享月饼,都是我们对文化根脉的温习与传承。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