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西平博士:预计三四年后在某些方面,机器手将比人手更敏感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涛 文/图
11-15 11: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14日,高交会开幕,在参会现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深圳华科创智联合创始人、常务副总裁兼CTO曾西平称,电子皮肤是未来机器人的一个核心部件,随着电子皮肤运用到机器手上,加之电子皮肤技术的不断进步,预计三四年后在某些方面,机器手将比人手更敏感,希望未来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感知世界。

曾西平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专访。

在华科创智高交会展台上摆放着一个机器手,大小同人手相仿。“每个机器人手指上有80个(感应)点,我摸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压力就传出来。”曾西平说,机器手感知一个事物是要有压力的,目前的模型还是第一代的,只感受法向(垂直方向)的压力,下面还会感受切向的压力,还有温度。目前来看,人的手指更灵敏,除了能感受法向的力之外,还能感受切向的力,还有摩擦感、接触感,而这正是公司电子皮肤科研的新方向。

用手指去摸和用手指去压,这些细小的区别,机器手如何也能做出来?曾西平说,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实现,比如通过电子皮肤读取的电容信号或电压信号的变化,看哪个信号主要是切向的力造成的,哪个是法向的力造成的。两个信号不一样,但通常两个信号交织在一起,需要通过算法,把它分离出来。“我们叫把信息进行解耦”。感受温度是通过一个感应温度的材料来实现。

怎么样让机器手力度恰到好处,甚至能完成剥鸡蛋的动作呢?曾西平称,这需要让算法更精准,要不停地让机器手学习。比如,让机器手不停地去拿一个500克的砝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精准。当机器手可以剥好一个鸡蛋就非常成功了。

有关数据显示,人的手上“触觉 + 温度”的“感觉传感器”每平方厘米有100到300 个左右,具体数量会因部位(指尖更密,手背更少)而变。“人的进化很慢,但机器人的技术,特别是电子皮肤的技术进步很快,预计三四年时间在某些方面,机器手将比人手更敏感。”曾西平说。

曾博士长期专注于纳米银线的研究,主导华科创智核心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海外市场营销工作,荣获深圳市地方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C级)、深圳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地市级项目。

Dr. Khan接受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专访。

记者在公司展台现场还见到了来自巴基斯坦的专家Dr. Khan ,他也加入了华科创智的团队。Dr. Khan 是一位化学家,是深圳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在有机合成与先进功能材料开发领域有深厚积累。Dr. Khan说,深圳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城市,这里有非常多的科技公司,科技发展非常快。

华科创智(HKT)成立于2014年9月,总部位于深圳,是一家以纳米银线材料技术为核心,集研产销一体化的战略新材料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在深圳、江苏、山东等地区设有超10万㎡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从纳米银研发、合成、涂布、触控模组到AI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引领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秦天 二审 李璐 三审 吴吉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何涛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