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马拉松:是跨境奔跑,更是“无界”拥抱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邹振民
11-15 15:43
摘要

69名运动员在起跑线前凝神屏息,脚下是一条即将创造历史的赛道——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出发,跨越碧波荡漾的深圳湾,奔向香港元朗。

清晨的深圳湾,海天交界处刚泛起鱼肚白。

69名运动员在起跑线前凝神屏息,脚下是一条即将创造历史的赛道——从深圳湾体育中心出发,跨越碧波荡漾的深圳湾,奔向香港元朗。

这不仅是全运会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更将以奔跑的足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绘就一道融合的弧线。

奔跑:双城故事的流动叙事

凌晨五点的安检区,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已各就各位。身着浅蓝色十五运会服装的暨南大学志愿者微笑着说:“凌晨4点就到岗了,希望能为赛事搭好服务保障的桥梁。”一旁,几位媒体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坐在花坛边,“等运动员到了拍点鲜活画面,这场跨境赛事太有意义了!”

7点整,男子组准时发枪;半小时后,女子组开跑。从这一刻起,奔跑超越了竞技,成为解读双城故事的流动视角。

何杰一马当先,身后是深圳湾公园沿线沸腾的观赛人群。市民徐女士举着手机呐喊:“领先者值得敬佩,但坚持到最后的选手更值得掌声!”

运动员们途经望海路、人才公园,大沙河生态长廊的绿意与深圳湾的壮阔海景交相辉映,每一步都展现着城市活力。踏上深圳湾大桥,桥身如飞虹跨海,双城轮廓在晨光中渐次清晰。

进入香港段,元朗湿地公园也满是助威者,粤语加油声此起彼伏。“就像听到家乡的召唤,顿时充满力量。”香港选手林颖璋难掩激动。

安徽选手吴向东特别感叹,“今天从深圳去了一趟香港,相当于旅游了一趟,沿途一直有观众加油,香港市民的粤语助威特别亲切,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跨越:从“过关”到“串门”的时代变迁

这场跨境奔跑,其实早有先声。

1992年猴年春节,香港—深圳国际马拉松开创了跨境赛事的先河。在香港传奇跑者吴辉扬的记忆中,参赛者需手持“通关卡”,在皇岗口岸投入指定盒子,然后通过人工完成核验。“这种安排在当时已是创举,”现任教练的吴辉扬回忆,“但中途停顿确实打断了奔跑节奏。”

今昔对比,通关方式的变迁成为时代进步的缩影。当年耗时的人工通关流程,如今被“白名单预审+人脸识别”的智能系统取代。吴向东生动地形容:“就像穿过一个普通的计时点,没有任何停顿,但你心里知道,已经完成了一次‘出境’与‘入境’。这种体验太具未来感了。”

从“过关”到“串门”——从人工核对到科技赋能,从被迫停跑到无缝衔接,两场马拉松的变迁,正是深港融合从青涩到成熟、从隔阂到无间的生动注脚。

这场跨越三十三年的接力,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理念革新。1992年的赛事让六百余名选手成为首批跨境跑者;而今,全运会级别的赛事平台,则将这种交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筹备:在碰撞中拥抱融合

“这不仅是一场马拉松,更是一次跨越两地的文化对话与标准融合。”竞赛综合事务主管陈洲洋深耕路跑行业十余年,但她直言这是“最有挑战性的一次”。

挑战首先来自工作强度。筹备期遵循“八小时工作制”,赛前一个月进入冲刺阶段,日均工作12小时。到最后关头,团队几乎是“一天工作18个小时,一周无休”。

更大的挑战来自两种赛事体系和文化习惯的碰撞。沟通是第一关,团队所有对接人员都能流利使用普通话、粤语和英语,书面沟通采用繁体字和英文,极大降低了理解障碍。

标准统一更是难题。香港沿用英制单位,内地使用公制;香港习惯繁体字标识,内地通行简体字。为了让运动员跨越口岸时毫无突兀感,双方团队耗时数月协调,最终达成“竞赛标识统一,城市氛围各异”的巧妙平衡。

“这一年确实辛苦,但有幸亲历和见证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项目,我和团队倍感荣幸和自豪。”陈洲洋说。

未来:通向更“无界”的湾区明天

何杰第一个冲过终点线,为宁夏代表团赢得首金。

他任泪水飞舞。“谁说宁夏生长不出玫瑰?我就是!”这句带着西北风沙的呐喊,让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收获远不止金牌。“这是终生难忘的经历,”何杰说,“跑在深圳湾大桥上,海风拂面,风景很美,我由衷感慨我们国家的基建真的非常强大。”

体育作为最柔软的连结,正让深圳和香港两座充满活力的城市紧紧相拥。

林颖璋以2小时23分的个人近期最佳成绩完赛,“马拉松能有效促进深港融合,这种良性互动将产生协同效应,未来必定能让赛事越办越好。”

深港马拉松是一场比赛,又不止于比赛。

它是一次物理跨越,让运动员用双脚丈量深圳湾的距离;它是一次技术联通,用科技创新打破边界阻隔;它更是心理与情感的联结,让两地市民在呐喊助威中拉近距离,让筹备团队在协同攻坚中建立信任。

这场赛事探索出的合作模式,同样为大湾区国际赛事提供了可复制、可升级的“湾区样板”。正如陈洲洋所展望:“这条赛道已获得国际田联认证,我们希望它未来能够真正保留下来,向大众开放。”

尽管因口岸特殊性,实现大众化参与仍面临挑战,但这场奔跑没有终点——粤港澳三地的联动,恰如这42.195公里的赛道,每一步都向着更紧密的未来。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万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朱健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