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晓孔特别说》。
今天说说这两天又热议起来的预制菜。为什么说“又”,因为我觉得事关食品安全,预制菜概念从兴起到现在,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一直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话题。
此次波澜再起,两个同样爱好“网络冲浪”的大佬吵得不可开交。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这么贵,太恶心”。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门店“没有预制菜”,将起诉罗永浩。
争议之中谁对谁错,我们不做媒介审判,去站队批评。围绕预制菜能吵到全网围观,直接诱因是两个当事人自带刷屏流量。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实则更加显现有关预制菜的矛盾关键。
预制菜怎么定义,应该怎么监管,不是谁网络声音大谁就占理。从中央厨房配送到门店的是预制菜吗?吃起来感觉没有锅气的是预制菜吗?众说纷纭现象的背后,其实反映当前公众关于预制菜的认知还不成熟,相关的界定标准及管控法规也亟待进一步明晰。
预制菜的概念与国人传统的饮食认知习惯其实是相悖的。我们习惯了现做、热炒的烹饪方式。工业流水线在饮食层面所提供的流程简化,在国人的饮食观念里始终是不如厨房现做的,总给人“不放心”的感觉。类比一下罐头食品在你家的存有量就明白了。
但这并不是妖魔化预制菜的理由。只要是符合国家法规,合理进入市场流通的,我们没理由一味贬低或者谈及色变。
当然了,这次围绕西贝的全网讨论实际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既然存在难以避免的认知冲突,那就有必要照顾到消费者的需求,做好菜品供应信息透明化,做好知情权维护。至少目前看来,类似的矛盾越早显现,越可以倒逼对于餐饮市场预制菜供应管控体系的尽快完善。
一方面预制菜发展的市场合理性我们需要正视,不可妖魔化。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于预制菜相关的界定及管控要直面问题关键,将灰色地带尽快消除。无论菜品到底预不预制,首先都应该照顾好消费者的诉求和情绪,让他们吃上一口健康饭、放心饭。
【相关报道】
读特记者实探深圳西贝:“罗永浩菜单”已上线,店员称客人少了三分之一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