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09-08 08:56
摘要

宝评 | 让教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金秋九月,书声琅琅,新学期拉开帷幕,超54万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童返校入学,4所新开办公办学校、17所新增公办幼儿园也同步启用。教育版图持续拓展,不仅是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跨越提升的生动体现,更承载着万千家庭对优质教育的深切期盼。


教育是强区之本、发展之重、民生之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宝安积极回应民生关切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区域战略布局、支撑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深圳的人口大区、教育大区,宝安拥有超460万常住人口,其中14至35周岁的青年占比近半,教育体量约占全市五分之一。这一独特的人口结构,既赋予了宝安充沛的发展活力,也对教育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凭借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宝安正持续吸引大量创新创业人才聚集,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正是让人才安得下心、扎得下根的重要考量。


基于此,近年来,宝安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新改扩建、推进集团化办学等实招硬举,建体系、扩资源、提质量,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连续四年居全市各区首位,公办中小学基础教育集团、幼教集团实现街道全覆盖,完成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同时,在“AI+教育”的数智化浪潮中主动布局,不仅启动了宝安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网络、基础平台、基础应用三大筑基工程,更建成了全国首个骨干120G的OTN+5G区域教育专网,打造了全国首个深度融合腾讯云底座、混元大模型、办公协同等全栈能力的教育平台“宝教通”,一系列扎实而前沿的探索,彰显出宝安以数字化转型驱动教育提质增效的坚定决心与创新智慧。


教育不仅关乎当下,更决定未来。唯有以更大投入、更实举措、前沿视野,加快构建与现代化城区相匹配、与群众期盼相契合的一流教育体系,才能真正让教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为宝安注入持续而澎湃的向上动力。


宝安日报评论员 邢易知




一周点评



精细治理让民生难题转化为“幸福清单”


新开通的通学巴士从固戍海滨新村准点出发。(资料图片)


新闻回眸:新学期,宝安区开通12条通学定制公交线路,精准对接学生出行时间与站点,有效缓解家长接送难题。同步完成11所学校周边道路微整治,新增荧光防撞柱、无障碍坡道及家长等候区,提升通行安全性与舒适度。该举措通过前期调研及需求征集,实现公交服务与校园交通的精细化升级,获家长广泛好评。

评:新学期伊始,宝安区精准摸排需求,新定制的12条通学公交线路按点发车,11所学校周边通过“微整治”焕然一新,这些举措不仅切实解决了家长的难题,更展现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从“人找车”到“车等人”,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通学巴士和环境微整治的核心在于真正把群众需求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学巴士不仅是一条线路,也是一种态度;校园微整治不仅是面貌的焕新,更是对师生、家长安全的守护。


这种将资源精准投放到“最后一米”的实践,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进步,也说明民生难题完全可转化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契机,成为市民的“幸福清单”。这样的“交通礼包”,值得更多期待和推广。(李蓓)



教育的美好在“陪等”中流淌

新闻回眸:宝安区湖东小学校门口广场上,一位年逾五旬的男子陪几个学生坐在板凳上,教学生数数……这一幕被热心家长拍成小视频并上传抖音,该视频反响热烈,不少网友留言称“他是校长”“天天这样,孩子都喜欢他”,更有网友盛赞他是“深圳最接地气的校长”。

评:校门口,小板凳;弓着腰,托着腮。郑艳峰校长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何为“教育即对话”。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有效有质的沟通连接着家长、教师与孩子的内心世界,使教育的力量得以真正传递和发挥。与孩子沟通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用真诚和爱心去搭建这座心灵的桥梁。


一个愿意常常坐在孩子中间、成为他们微信好友的校长,其真诚和爱心显而易见。以信任打破隔阂、以平等滋养成长,教育的美好,就在这般“接地气”的陪伴中悄然发生。(李蓓)


网红翻身路的逆袭密码

新闻回眸:近段时间,宝安区翻身路迎来打卡热潮,地铁翻身站口,年轻人举着手机与“锦鲤翻身”墙绘合影;夜市烟火升腾,“好运挡不住”创意路牌前排队人群络绎不绝;网络平台上,“#我在翻身”“#翻身路”话题浏览量近百万,“来深圳必冲翻身路”“每一步都踩在‘好运’上”等热帖持续“刷屏”。

评:翻身路从一个普通地名演变为一个现象级“网红打卡点”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地名文化与当代年轻人对美好寓意(“转运”“好运”)的强烈渴望相结合,并通过社交媒体放大,最终形成了集打卡、祈福、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翻身”这个地名本身所蕴含的“时来运转”“逆袭成功”的美好寓意,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尤其是在深圳这座充满机遇与压力的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在快节奏、高竞争的环境下,年轻人到“翻身路”打卡,是一种低成本、轻量级的精神慰藉和积极心理暗示。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资本的积累。分享“在翻身路”的照片,不仅是为了祈求好运,也是在表达一种“我正在努力生活、期待变得更好”的身份认同,并融入一个临时的、有共同诉求的“趣缘群体”。(奚静霞)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