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管善治提升城区品质
宝安日报评论员 邢易知
自城市环境秩序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宝安以“绣花功夫”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精耕细作的治理实践,悄然重塑着城区秩序与环境面貌。
鲜活的探索正在各街道上演:新安街道巧妙盘活闲置用地,引入AI科技赋能管理,推动“野摊子”变为规范有序的烟火夜市;燕罗街道疏堵并举,推动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入小区”释放道路空间,并科学设置临时疏导点引导流动商贩合规经营;沙井街道组建“文明观察团”,搭建起群众与政府间的“连心桥”,通过深入街巷明察暗访,让治理的触角更敏锐、更接地气……这些立足实际、直击痛点的探索,生动诠释了城市管理如何既见秩序之“精”,更显民生之“温”。
从环境面貌提升到公共空间维护,其核心要义皆在实现城区活力和秩序规范的有机统一。要达成这一目标,离不开精准施策、科学疏堵、社会共治等多方面协同。其中,精准施策是根基,唯有深入大街小巷,精准识别每一处细微症结,才能确保治理的针脚精准落于痛点之上。疏堵结合则是治理效能与温度的集中体现,通过系统性策略和前瞻性思考,宝安以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举措,将流动摊贩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等治理难点成功转化为服务亮点和活力增长点。除了顶层设计与科学方法,市容秩序的可持续性也有赖于全民的认同和参与。当市民从“局外人”变身“主人翁”,不仅能在共建共享中培育出深厚的归属感与责任感,也将极大拓展城市管理的维度与精度,为城区蝶变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座城区,既需“面子”的光鲜,更需“里子”的温暖。让精准施策的针脚、疏堵结合的智慧与全民共治的合力深度交织,我们方能用这“绣花功夫”真正织就一幅秩序井然、活力十足的宝安新景。
腾讯“AI启蒙官”讲授“人工智能第一课:AI行星探索之旅”。 (资料图片)
播撒AI火种,点亮未来之光
评:宝安区此次携手腾讯启动的AI公益培训项目,以党群共建、政企联动的方式,将人工智能教育送进社区,送到青少年和广大党员群众身边。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基层党建服务的前瞻性,也是政企合作推动科学普及的创新实践。
在数字经济时代,AI通识教育已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从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抓起,则更具有前瞻意义。宝安把专业的AI启蒙教育融入党群服务,不仅解决了企业员工子女暑期教育问题,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技创新的种子。这种“寓教于乐、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让高深的AI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期待这样的创新实践能够持续深化,让更多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前沿科技,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培养更多后备人才。(李蓓)
AI翻译让城市更有温度
评:深圳“小黄帽”出租车配置AI智能翻译设备,140余种语言的毫秒级互译,让“小黄车”变身“国际翻译官”,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解决了司机与外国乘客的沟通难题,更展现了科技赋能城市服务的温度,为城市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据统计,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等便利措施落地,今年一季度深圳入境游客突破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7.3%。因此,要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破解语言障碍是关键。深圳巴士集团将AI翻译技术融入公共交通场景,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智慧化水平,也彰显了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期待更多公共服务领域引入智能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李蓓)
“儿童商品”的标签不能乱贴
令人不安的是,近年来,屡有问题“儿童商品”被曝光。一些商家利用家长的育儿焦虑,将一些材料、功效并无特殊的商品,冠以“儿童专用”,坑蒙消费者。更有甚者,一些“儿童商品”被检测出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直接危害儿童身体健康。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儿童商品更应如此。“儿童”二字不能是简单的营销噱头,而应是对商品更高质量的安全承诺,这个标签不能乱贴。一旦打上“儿童”标签,就要以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本,始终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目前,我国已发布210余项儿童相关领域国家标准,从生活用品到玩具文具,为守护广大儿童健康安全提供全方位标准保障。
建立标准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把规范标准落到实处。儿童商品要在选材用料、工艺制作等各个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相关部门更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规生产、虚假宣传等行为。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要求“全覆盖”重点产品、重点问题、重点领域,确保儿童和学生用品监管守护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精准性。
与此同时,家长也应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提高对商家宣传和网红产品的鉴别能力,不简单遵从“贵即是好”的消费观念,根据实际需求和商品质量为孩子购物。
儿童健康无小事。只有把“高标准”“严要求”落到实处,多方协同筑牢每道防线,才能让家长买得放心、孩子用得安全。
文图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