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机场迎来一轮硬件升级:T2航站区、北货运区及综合配套工程开工,机场三跑道成功试飞计划年内投用。多项重大工程的推进,将推动深圳机场实现规模体量、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发展空间的多重跃升,为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纵观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不仅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更是辐射全球、协调区域的核心引擎。此次推进的项目聚焦交通接驳、客货流扩容等关键领域,有望全方位优化航空物流效率与旅客出行体验。T2航站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3100万人次,建成后将实现空铁联运、陆空衔接以及跨航站楼快速中转;北货运区作为国家重大工程,将与T2航站区形成配套,新增超180万吨/年的航空货邮保障能力,为大湾区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生鲜冷链等产业提供坚实物流支撑。三跑道的建设则将显著缓解现有运行压力,支撑机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目标,全面提升深圳机场的综合保障能力与航空枢纽能级。更多航线的开通、更多货品的流转,意味着更密集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在此交汇,带来宝安与世界链接效率的质变飞跃。
机场不单单是飞机的起降场,更是区域经济的“流量开关”。根据国际民航研究机构测算,民航业的投入和产出比可达1:8,也就是说,在民航业中,1的投入可以带来8倍的经济拉动效益。此番扩容,将直接提升深圳机场旅客及货邮承载能力,加速关键生产要素在宝安的流通与聚合,从而推动宝安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这一闭环中,宝安也将逐步从传统的“交通枢纽”向汇聚全球资源的“价值枢纽”蜕变。
机场的跑道,也是宝安发展的“跑道”。一架架航班起落间,伴随着引擎轰鸣,宝安与世界的对话愈发响亮,迈向未来的步伐亦更加铿锵。
宝安日报评论员 邢易知
一位社区居民从“耳朵”井里取水。
新闻回眸: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45年来,深圳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古井爱好者徐志鹏以水为媒,寻觅并记录深圳现存十座颇具特色的古井,回味这座城市珍贵的乡土印迹中那沁人心脾的一抹甜。
评:古井爱好者徐志鹏以“水”为线索,串联起十座特色古井的故事,为这座现代化都市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
“圳”的繁体字为“甽”,指田间的水沟,“深圳”则因村庄周围水泽密布,田间有一条深水沟(即深圳河)而得名。这十座古井不仅是水源,更是城市文化根脉的一部分。它们静默于街巷深处,见证着乡村变迁为国际都市,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井水的清甜,曾是市井生活的底色,如今也是很多人的乡愁。
徐志鹏的寻觅,不仅是对历史的打捞,更是一种文化守望:唯有铭记来处,方能看清前行之路。这口“井”,映照的是过去,滋润的却是未来。(李蓓)
新闻回眸:近日,深圳南山博物馆穆夏展文创产品涉嫌未标识即混售AI生成图案,出现“五腿猫”“六指人”等明显失真设计,引发公众质疑。馆方称正在核查,设计方承认部分贴纸产品使用AI辅助创作,现已下架并销毁,承诺未来AI生成内容将明确标识。
评:AI生成图像“五腿猫”“六指人”的形象出现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让我们不得不警醒,在技术狂欢的今天,人文创作的核心价值可能正被悄然侵蚀。
诚然,AI能大大提高创作效率、激发灵感,但过度依赖甚至滥用,反而暴露了创作态度的浮躁与诚信的缺失。尤其文创产品,它代表的可能是一座城市、一个艺术形象,或是一段历史的审美与品格。若因单纯追求速度、流量和利益,将漏洞百出的AI图样草率商品化,既是对艺术的不尊重,也是对消费者的欺骗。
这件事也为我们敲响警钟:AI只是工具,不能替代人类的匠心。文创产品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真实的文化积淀与情感投入。一旦失去人的主导与把关,反而会加速其文化核心的贬值。唯有守住创作的真实与诚意,才是文创可持续发展的正途。(李蓓)
新闻回眸:近日,西乡街道庄边社区引入AI火焰自动灭火系统,以“智防”技术破解城中村消防痛点。这套系统构建了一套“识别-处置-上报”全流程无人化智能体系。在完成灭火动作的同时,系统会将火警位置、处置进度等信息实时推送至社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手机终端,彻底改变了传统消防“人到才能处置”的滞后性。
评:当前,传统的消防救援方式已越来越难以应对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的火灾风险,智慧消防正成为消防救援的重要发展方向。火灾现场充满未知风险(爆炸、坍塌、有毒烟气)。让AI和机器去完成最危险的初期扑救任务,避免了安保人员或居民在慌乱中以身犯险,极大地保护了生命安全,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智慧消防是城市消防建设的必然趋势,通过系统平台研判产生的数据(火警地点、频率、原因等)可以用于大数据分析,帮助政府找出消防隐患的规律,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整改、宣传和资源调配。在未来,系统平台还可以接入更多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电气火灾探测器、燃气泄漏传感器等),进一步扩大监测和防护范围。
但AI不是万能的,此类系统平台成功落地和长期运行仍需注意提高AI算法的准确性。硬件设备如摄像头、水泵、喷头等,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奚静霞)
坐电梯登顶、缓降式蹦极、躺平式漂流……今年暑期,被年轻人戏称为“窝囊游”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这种旅行模式,将传统旅游项目里的体力挑战元素降至最低,以低门槛低强度体验为特色,似乎与传统观念中“跋山涉水、挑战自我”的旅行内涵有所不同。但细细分析,追求“最小体力消耗、最大心理舒适”的“窝囊游”,实则是情绪价值需求日益凸显的体现,也是文旅新供给加速涌现的缩影。
取悦自己,正成为消费决策中的重要考量。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购买商品”向“购买感觉”转变,映射到文旅市场,便是文旅需求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的转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面对工作压力、社交焦虑等困扰,旅游不再仅仅是拓宽视野的途径,更成为治愈心灵的良方。坐电梯上山不是放弃对“一览众山小”的向往,而是以更舒适的方式实现与自然的对话;缓降式蹦极并非消解挑战的刺激,而是让更多人能在可控范围内体验心跳加速的快感。将“取悦自己”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反映了人们对松弛感的普遍渴求。对情绪价值的更加看重,也在重塑文旅产品的价值坐标。
近年来,文旅市场新玩法层出不穷。从“特种兵式旅游”的高效打卡,到“City Walk”的随性漫游,再到如今“窝囊游”的松弛体验,旅游形态的每一种新变化,都会在市场供需间形成新的张力。
这也推动文旅产业供给逻辑从“资源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过去,不少景区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简单依托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粗放开发。观察当下,一些城市的走红靠的是“宾至如归”的服务温度,“换装旅拍”的流行源于对年轻人社交需求的精准捕捉,“夜游博物馆”的吸引力则来自沉浸式体验的创新设计。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一个道理:在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文旅市场,唯有精准对接游客的情感诉求和体验需求,才能避免陷入“千景一面”的困局,从而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持久的生命力。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终究要回归人的需求,服务人们的美好生活。游客需要的不仅是“到此一游”的视觉满足,更是“会心一笑”的心理体验;不仅是服务供给的标准化,更是个体满足的精准化。
“窝囊游”走红的启示在于,那些被忽视的“微小需求”,比如不想爬山却想赏景的渴望、想尝试刺激却害怕失控的矛盾,恰恰是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富矿。文旅从业者要跳出“求大求全”“越险越奇”的惯性思维,转而在细节优化、体验升级方面下功夫。为老年人增设观景电梯,为亲子家庭设计互动项目,为都市白领打造静谧空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调整,往往能触动人心,收到奇效。
我国文旅市场正处于结构优化、品质提升的关键期。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打卡式”到“沉浸式”,从“向外探索”到“向内观照”,需求变化为供给创新提供了清晰方向。与其一哄而上复制“网红项目”,不如想办法与游客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结。将游客的“情绪账单”纳入发展考量,把人的感受作为重要指标,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增添更多精彩。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