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是国际红树林中心(IMC)成立协定签署一周年的日子。当日,以“美美与共”为主题的2025国际红树林之夜在深圳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南区广场举行,这是深圳献给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周年贺礼,也展现了一幅全球协同守护海岸生态的生动画卷。

▲参会专家作主旨演讲。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11月6日晚,“2025国际红树林漫谈”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园博园举行。活动以“践行‘红树林+’行动,共筑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汇聚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学界、企业及社会组织代表,共同探讨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路径。
国际红树林中心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鲍达明在致辞中强调,红树林是“海岸线的静默守护者”,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支撑沿海社区生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介绍,IMC自2024年11月成立以来,已汇聚20个成员国,正成为全球红树林保护与合作的枢纽平台。“IMC秉持‘红树林+’理念,倡导‘共享行动’,迈出推动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哲学新步伐,将红树林保护与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及国际合作深度融合。”他的这番阐述,清晰勾勒出IMC未来的行动路径。
在随后举行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培训点授牌仪式”上,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家单位获颁首批教学培训点。此举是IMC深化能力建设的一项实质性举措,旨在为全球红树林保护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实践”一体化平台。
主旨演讲环节聚焦“红树林+”议题,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分享了前沿实践与思考。
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副署长黎存志以《香港红树林保育与全球协作》为题,强调深港两地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联动性与协同保护的重要性。
清华大学教授林光辉在《红树林蓝碳与气候变化应对》报告中提出,深圳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向国际推广中国经验,也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实践,通过多渠道交流协作,携手全球力量守护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樑发表《美美与共,“红树林+”:以生态协同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演讲,现场系统阐述了深圳以“红树林+”理念推动生态协同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他表示,深圳正以实际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绝非取舍,而是相辅相成的共赢之路。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还围绕红树林修复标准、蓝碳交易机制、跨境生态廊道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这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更是推动全球红树林治理从共识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
这或许正是对“美美与共”的最佳诠释:始于深圳的倡议,已凝聚成跨越国界的红树林保护共识。一年来,从首批18个成员国加入到20个成员国携手并肩,再到当晚这场具体而微的体验,生态共建已成为串联世界的纽带,照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晰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