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有了经济加速器!罗湖区试点成立5个产业社区党委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新明 张铭
11-07 19:0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党建引领打造“产业社区”,提升基层一线产业服务能力水平。

党建引领打造“产业社区”,提升基层一线产业服务能力水平。11月7日,罗湖区试点成立产业社区党委工作部署会在东晓街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召开,桂园街道蔡屋围商圈产业社区、东门街道东门商圈产业社区、南湖街道人民南产业社区、笋岗街道红岭北产业社区、东晓街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等5个试点产业社区党委挂牌成立。

如何更好地把片区内大小企业服务好,驱动更多市场要素集中,产生更多的产业集群?作为基层党建与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产业社区”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罗湖区开始以产业功能为导向重构基层治理单元,其基层党委的工作也从纯粹的“居民事务”向“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延伸。

聚焦社区企业服务打造功能型党委

会上宣读了《关于成立罗湖区桂园街道蔡屋围商圈等5个产业社区党委的决定》,公布了试点产业社区党委组织架构。

记者了解到,为助力辖区产业优化升级迈上新台阶,罗湖区此次围绕“组织建设、服务升级、阵地提质、机制构建、场景创建、试点探索”推出“六个一”举措,通过党建引领、要素重组、流程再造,全面构建专业化供给、系统化支撑、实效化赋能的社区企业服务工作体系。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社区的地理行政区划,产业社区在物理边界上更加开放自由,其核心功能、设计逻辑、运行机制上也有显著区别。通俗地说,传统社区重在“安居”,解决人的基本需求;产业社区重在“乐业”,解决企业的发展需求。

如果说产业社区是目标,是形态,产业社区党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

据介绍,此次试点的5个产业社区党委设专职书记、副书记、专兼职委员,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产业社区党委将制定一套服务清单,包括共性清单、个性清单,构建一套运行机制,包括组织引领、招引培育、协同服务、片区共治、赋能发展的五大机制,重点探索拓展市场对接、深化产业升级、优化人才服务、落地技改转型、升级出海服务这五大场景,建设线上线下联动、资源高效整合的企业综合服务阵地。

贯通“区-街道-社区”产业服务线

服务跟着产业走,像服务居民一样服务企业。

产业社区党委,是近年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形式。作为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设立的基层党组织,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机关党委或企业党委,而是一个“功能型”“区域型”党委,旨在通过党建引领推动产业集聚、企业服务和区域发展。

“在社区这个层面上,原来是没有专门抓产业的机构的,现在有了。由此,从区职能部门到街道再到社区,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能够形成一条清晰的产业服务线,力量也能够相对集中起来。”罗湖区委有关人士表示,产业社区党委与社区党委在功能上各有侧重,是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关系,前者的具体职能事项将主要集中于产业发展,如企业服务、招商引资等。

从东晓街道围岭创意产业社区来看,其范围覆盖粤海城T1、T2超甲级写字楼、中冠商务大厦、天河城购物中心和金啤坊艺术街区五处优质空间,总产业面积近40万平方米,产业要素相对集聚集中。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街道构建“产业社区党委+产业社区企业服务中心+产业社区治理委员会+产业社区顾问团”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围绕“企业所需、职工所盼、社区所能”,梳理涵盖“党群服务、政务服务、政策服务、人才服务、市场服务、空间服务、金融服务、合伙人服务”等八大类上百项服务内容,丰富产业社区服务场景。包括在粤海城T2设置约680平方米服务空间,布局政策咨询区、多功能活动区、政务服务区、商务洽谈区与创客共享空间、人才就业区、公益阅读区等,同步串联周边多类型服务资源营造“5分钟服务圈”,组建首办专员、党建指导员、楼宇网格员、招商联络员、企业服务员、政企宣传员“六员”服务队伍,建立高效畅达的“企事速办”体系等。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彭健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新明 张铭)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