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江门市江海区高质量发展:道路贯通、产业协同、文化赋能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申卫峰 实习生 黄贺泓 陈彩云 文/图
11-07 22: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关键节点。11月5日,由江门市江海区委宣传部组织的“潮涌江海 奋楫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媒体江海行活动举行,来自大湾区多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风团,循着江海区发展的强劲态势,深入交通要道、产业园区、乡村田野、校园展馆等,全方位、多维度实地探访,解码江海区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城乡融合、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民生提质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让江海奋进之音传得更开、更远。

动脉贯通激活全域发展动能

11月3日,金瓯路西延线正式通车。这条总投资近2.95亿元的交通大动脉,是江海区“百千万工程”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彻底终结了礼乐街道中部片区长期存在的“交通孤岛”历史。工程直接串联了江海区下辖的江南和礼乐两个街道,主线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设计时速可达60公里,不仅下穿中江高速,还上跨礼乐河,其中420米长的金瓯大桥更是国内最宽的多曲率矮塔斜拉桥——建设过程中,施工团队攻克了弯曲桥线形控制等多个技术难题,斩获多项专利,尽显工程技术硬实力。

“西延线的建成能完善江海区路网结构,加快沿线地块开发,强化东西向交通联系。” 中建五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周文章介绍,通车后礼乐片区至江门中心城区的通勤时间缩短15分钟以上,既极大便利居民日常出行,更为安全应急产业园及周边企业提供高效物流支撑,“相当于为江海区招商引资搭建了‘快速通道’,能进一步强化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西岸的交通枢纽地位。”

双引擎驱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当天下午,深圳南山-江门江海合作产业园正式揭牌。“深圳的研发创新资源密集,但生产成本较高;江门的人力成本、综合成本更具优势,且深中通道开通后,两地通勤仅需一小时,产品对接、技术支持、送货服务的响应速度都很快。”首批入驻该园区的蓝点触控(江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点触控”)总经理刘吴月满怀期待。作为专注于机器人力觉感知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的高科技公司,蓝点触控的新厂房即将投入使用,“我们正规划在深圳增设研发中心,与江门生产基地构建‘研发在深圳、制造在江门’的联动机制。”刘吴月表示。

据了解,江海区以安全应急产业为核心抓手,打造江门市安全应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与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两大“产业引擎”。其中,江门市安全应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合作中心、国家政法智能化市域社会智慧治理应用示范基地” 四大国家级平台,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驱动力重塑安全应急产业生态。截至目前,江海区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已引进应急救援类、安全防护类、安全应急服务类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超430亿元,年产值突破560亿元,其中5家企业已入驻安全应急智能机器人产业园,该区更获评广东省首个安全应急特色产业园区。

而粤湾云谷智慧产业园,则展现了中小企业孵化的蓬勃活力。作为江海区唯一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培育生态,目前入驻企业超200家。“这里的区位优势、完善配套和浓厚创新氛围,让我们最终选择扎根。”广东一源生物科技技术经理朱志东表示。园区内的YOUNGGUYS创想+平台以青年社群为纽带,为创业者提供资源对接、媒体宣传、政策解读等全周期支持,成为吸引青年人才的“创业梦工厂”。

产业文化双擎唤醒内生动力

在礼乐街道威东村,“闲置资源变发展资产”成为“百千万工程”的实践典范。据了解,威东村创新采用“村企联建”模式,将49.16亩长期闲置的土地升级改造为现代化标准厂房,成功引进5家食品加工及智能家居企业。“改造后,每年能为村集体新增收入150多万元,村民年分红从人均400元跃升至超2000元,真正实现了‘闲田变富土’。”威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泽伟介绍。

走进威东村礼乐龙舟基地,非遗的厚重与活力扑面而来。礼乐龙舟基地坐落于礼乐街道,北临会港大道,东临睦洲水道,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我们在保留礼联龙舟基地原生态基础上,对基地进行了升级改造,旨在挖掘和传承礼乐地区的龙舟传统民俗。同时,通过精心设计与完善运营规则,整合改造江海区都市农业生态公园、乡村绿廊、睦洲水道,为全民健身的龙舟运动提供更好的体验平台。”李泽伟介绍。

为实现基地的可持续运营,威东村创新运营模式,由村集体、礼乐龙舟协会、江海区富民强村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成立新的运营公司,有效整合政府资源、社会资本与民间力量,目前已启动试运营。目前,当地正在加紧推进礼乐龙舟国家级非遗申报工作。未来还计划结合研学旅游开发,让传统文化从“活起来”到“火起来”,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文化绘就幸福生活底色

在江海区景贤实验学校,现代化的校园环境与浓厚的育人氛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作为江海区“百千万工程”的教育标杆项目,该校总投资3.39亿元,是全区第一所全寄宿制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占地84.3亩,可提供3600个优质学位。校园设计融入“星空之眼”“诺亚方舟”“扬帆起航”等前瞻意象,12栋建筑以图书馆为中轴,两侧8栋构成“未来飞机”造型,意为“拥抱世界,飞向未来”,高标准宿舍楼、学术报告厅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师生营造了现代化的教学与生活环境。

“学校有两大核心亮点,一是科技化,二是智能化。”校长商庆平介绍,学校正筹建高标准科创中心,已与深圳团队对接,将直接对标深圳中小学科创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引入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监控校园活动,为师生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学习生活环境。目前,该校配备201名优质教师,其中研究生学历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超半数,连续三年普高升学率保持81%以上,2025年国家示范性高中录取率达42.5%,成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校”。

龙溪湖阅读中心内的江海区建区30周年档案展,则让采风团感受到了江海发展的“时光厚度”。展览以“大江大海大时代”为主题,于2024年12月16日开展,占地约700平方米,设置“扬帆起航”“战略部署”“乘潮而上”“百舸争流”“海纳百川”“数说江海”“江海荣誉”“江海大事记”8大板块。现场,一份份泛黄的文件、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全方位呈现江海区建区3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吉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申卫峰 实习生 黄贺泓 陈彩云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