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树林生态写作征文4名获奖学生分享创作心路历程。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文英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11月5日至6日,“美美与共——2025国际红树林之夜”主题活动在深圳园博园举行。活动以五大主题展区、两大特色活动及互动演艺,全方位展现“红树林+”的价值与魅力,打造一场融合国际对话、科技创新、人文艺术与商业消费的生态盛会。
活动特设的“国际红树林中心主题区”,让多国红树林保护实践在深圳交汇。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笑脸,展示了成员国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工作的路径。
柬埔寨依托73个保护区与社区共治;马达加斯加实行“保护区+社区管理”双轨修复机制;古巴采取政府资助、全民参与的生态共建模式。柬埔寨是全球红树物种最丰富的国家,建立了73个保护区,包括5处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柬埔寨还通过国际研修班学习中国经验。巴基斯坦持续30年生态修复,使印度河三角洲红树林面积增长300%,为全球退化湿地恢复提供范例。加蓬通过颁布《森林法》,设立占国土面积11%的自然保护区,成为非洲生态保护典范。
更多国家也在行动:布基纳法索立法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古巴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修复并开展长期监测;莫桑比克承诺新增5000多公顷红树林;萨摩亚通过海洋空间规划与法律保障守护生态屏障;利比里亚出台国家湿地政策,规范红树林资源利用。各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守护之路,推动红树林与湿地系统可持续管理。
红树林是联接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纽带。2025年是《国际红树林中心协定》签署后的关键落地之年。截至2025年8月,津巴布韦、苏丹共和国的加入使成员国已达20个。中国从生态实践者跃升为全球治理引领者。深圳是成为除北京、上海以外,第三个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的城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交流、推广先进经验等举措,携手推动成员国间的红树林保护制度化合作与全球湿地保护行动。目前,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生效在即,首次理事会会议即将在深圳召开。中心将创新机制,吸引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推动形成更多国际共识与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