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地标集群崛起,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成深圳市民文化生活“标配”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张锐
11-07 08: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又是一年书香时,第二十六届深圳读书月近日在“湾区之眼”启幕。这座伫立于宝安中心区的全球最大实体书城,自9月正式开放营业以来,已成为市民游客极具热度的文化打卡之地;目光远眺南山后海之滨,设计灵感来自“海边原石”的深圳湾文化广场于11月1日“水落石出”启幕试运营;而在前海湾,9月亮相的欢乐剧场则坐拥临海城景与巨型摩天轮景观,让艺术与城市生活深度共鸣。无论是智慧图书馆的静谧阅读,还是艺术殿堂的审美熏陶,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解锁多元文化生活,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正在成为深圳市民生活的 “标配”。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深圳新晋文化地标“湾区之眼”人气爆棚,成网红打卡热地。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深圳湾文化广场11月1日向市民开放。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深化民生领域改革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深圳文化地标加速、密集落地,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并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深圳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延时错时开放机制,街区园区、楼宇商圈、公园绿地、交通枢纽等开放空间资源被活化利用,嵌入阅读、展览、演艺、文创等元素,让“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贴近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大型文化场馆之外的有益补充。

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来源于文化场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占地13.1万平方米的“湾区之眼”,其突破了传统书店的单一模式,创新性地打造了多个特色文化空间,构建了多元文化业态融合的新生态。这里有总面积8400余平方米的自营阅读空间,规划近10万个品种、超30万册、约2100万码洋出版物,名家见面、新书首发、艺术市集、文学讲座、音乐分享等各种文化艺术活动频频上演。

作为一座拥有科技基因的创新之城,“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也为公共文化服务丰盈了羽翼。在今年国庆期间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深圳篇中,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走进深圳图书馆北馆,实地感受该馆全国规模最大的地下无人智能立体书库。这个占地面积达2862平方米,设计存储量超400万册的智能书库,凭借堆垛机、书架与书箱协同运作的智慧服务,让市民尽享阅读便利,让撒贝宁感叹“取书像取外卖一样方便”。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深圳已基本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十分钟文化圈”初具规模。借助于星罗棋布的文化设施,深圳全市每年举办公益文化艺术活动上万场次,受惠市民超过千万人次,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深圳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机制,深化运营管理改革,让公共文化服务既有“高度”也有“温度”,让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神浸润充盈这座年轻的城市,处处生辉。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张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