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一座山的精神守望 一条街的幸福叙事

晶报记者 吴欣 高志明/文 受访者供图
08-14 07:57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从“拓荒牛”的精神图腾,到“全国文明单位”的时代标杆——莲花街道以信仰铸就精神高地,以温度丈量民生刻度,以智慧书写治理新篇。

莲花山下,激荡四十五载;城市中轴,点亮万家灯火。从“拓荒牛”的精神图腾,到“全国文明单位”的时代标杆——莲花街道以信仰铸就精神高地,以温度丈量民生刻度,以智慧书写治理新篇。

一座山的精神守望

在深圳的城市中央,一座莲花状的山丘静静绽放。106米的海拔,撑起了整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山顶的邓小平铜像俯瞰着城市的日新月异,见证着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跨越。

如今的莲花山绿意盎然、高楼环抱,但老深圳人仍记得它曾经的“烟火气”。20世纪90年代,这里遍布临时安置区,住满来深建设的打工者。2001年拆迁改造后,公园保留了原安置区的道路和水井,打造“思源”景观,提醒人们“饮水思源”。

说起当年的莲花山,深圳公益救援队队长、刚当选为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奖)”的石欣记忆犹新:“我是1998年坐绿皮火车来深圳的。那时候,现在的市民中心、图书馆、音乐厅这些地方,还是一片大工地和荒地。山脚下除了刚建好没几年的莲花北村,周围很多地方还是黄土裸露,没什么像样的路。谁能想到,多年后,这里成了深圳最中心、最繁华、也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

石欣当年所见,就是深圳最中心的地段——“深圳的中轴线”。从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它的使命就是成为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站在山顶远眺,一幅现代都市的壮丽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市民中心的蓝色波浪形屋顶如“垂天之翼”,寓示深圳发展如“鲲鹏展翅九万里”;沿着中心书城、市民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一路往南,穿过深南大道,掠过中心城广场、皇庭广场、会展中心,跨过滨河大道,来到皇岗村。这条中轴线,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精神动脉,是特区发展的时代坐标。它以钢筋铁骨丈量城市高度,用文化积淀滋养城市灵魂,让每一个驻足者都能触摸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劲脉搏。

居住在莲花街道,石欣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也完成了从建设者到守护者的身份升华。作为登山运动国家级健将和资深户外爱好者,石欣早年征服过众多险峰。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随深圳登山户外运动协会火速驰援灾区。这段经历让石欣感悟到,将个人在户外运动中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用于拯救生命、服务社会,意义更为深远。

2009年,深圳山地救援队应运而生。2013年队伍正式更名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十余年间,这支队伍逐渐发展为有在册正式队员700余名、志愿者逾2000人,具备专业化救援能力和完善管理体系的民间救援力量。

守护,源于对深圳精神的深度认同。石欣说:“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公益救援队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大家聚在一起,不为名利,就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那份归属感和‘守望相助’的特区精神。在莲花山这座精神灯塔下,我们找到了奉献的价值坐标。”

一个家庭的生命礼赞

在深圳的城市中轴线上,文化的明珠璀璨生辉——深圳博物馆记录城市年轮,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勾勒未来蓝图,图书馆的书香、音乐厅的旋律交织成动人的城市交响曲。这座以经济奇迹闻名世界的城市,将最珍贵的城市中心献给了热爱文化艺术的人们。

在莲花山麓的彩田村,夏日阳光轻柔地洒进郭丽英家的窗棂。门口,丈夫刘秀夫精心侍弄的绿植舒展着枝叶;屋里,简朴的桌椅沙发被郭丽英归置得整整齐齐;墙上,一张全家福定格着一家三代人明媚的笑容。这个普通的深圳家庭,用不平凡的生命故事诠释着“全国文明家庭”的真谛。

“还记得第一次从哈尔滨到深圳来探亲时,秀夫带我们沿着深南大道行驶,女儿惊呼:‘妈妈,这里的冬天怎么还有绿树?!’这抹‘深圳绿’,成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第一眼印象。那时的深圳正是高速发展时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从北方冰天雪地到特区四季葱茏,从两地分居的忐忑到扎根彩田村的笃定,郭丽英的讲述如同一幅流动的深圳变迁图卷,勾勒出这座城市成长的体温与心跳。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的春潮涌动不息。1999年,怀着对特区生活的向往,郭丽英辞去家乡的工作南下鹏城。然而,命运在2001年给了郭丽英致命一击——她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刘秀夫和两个女儿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成为她对抗病魔最坚实的后盾。

对艺术的热爱,是郭丽英对抗病魔的另一束阳光。2006年,郭丽英与丛飞同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癌症康复者文艺汇演,约定返深后组建病友艺术团。不久丛飞离世,这个未竟之约成为郭丽英坚守的承诺。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12年,郭丽英集结7位病友,注册成立“凤凰涅槃艺术团”。莲花街道用社区活动室为艺术团筑就温暖的孵化巢,更将其纳入街道精神文明品牌体系,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对接及荣誉推荐,为这群特殊艺术家的追梦之路保驾护航。

十三载光阴流转,这支由癌症患者组成的艺术团体,以超过300场公益演出温暖了鹏城,成为这座城市闪耀的生命之光。

命运的考验在2019年再次降临——刘秀夫被确诊胃癌晚期。郭丽英则像当年丈夫照顾自己一样,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回报着这份深情。

莲花山的晨光暮色里,这样的温暖故事从未停止。从恢弘的文化地标到温馨的市井人家,从璀璨的艺术殿堂到质朴的社区舞台,深圳人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着文明的真谛。

“两两道”的诞生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

一条街道的文明答卷

从郭丽英用艺术传递生命力量,到石欣以救援守护生命希望,再到遍布街巷的志愿服务微光,莲花街道正以无数动人故事和务实举措,编织出一幅文明共建的温暖画卷,让道德力量如春风化雨,共同绘就了新时代文明街区的生动样本。

文明的温度与深度,体现在居民“家门口”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上。在梅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的辅道上,一条宽约1.5米、长约17米的人行道,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两两道”。它名字的寓意朴素而温暖:社区党委与居民群众永远“两家亲”。

“别看‘两两道’只有22平方米,可它解决的,是我们20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梅富社区下辖布尾村党支部书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郑文开,亲历并全程见证了这条小路的诞生,“以前这里只能用围栏隔出窄窄的一条缝,勉强走个人。半路还有个变电箱组挡着,轮椅、婴儿车根本过不去!”

解决“行路难”的转机,源于“莲花山下议事会”和“街坊邻里茶话会”。接到居民诉求后,莲花街道和梅富社区多次组织议事会,邀请各方代表共商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将党群服务中心的围墙内收,腾出空间;供电部门创新采用技术手段,在保证供电不间断的前提下,将阻碍通行的变电箱组成功“下沉”。辖区企业和村民更是自发捐赠了7万余元工程款。从立项到竣工,仅用时3个月,这条困扰居民20多年的“堵心路”便变成安全便捷的“连心道”。

“以前布尾村这一片全是农田和水塘,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地铁通到家门口,商场、学校、医院样样齐全,村民变居民,日子真是天翻地覆!”郑文开不仅是变迁的见证者,作为“百千万工程”在社区的积极推动者,他更是带领村民投身老社区焕新:推动加装电梯,引入专业物管提升服务品质,协调打造社区公园,增添绿色空间。

“有一种力量,叫‘放在心上’。”这是莲花街道一心为民、处处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在景田社区长者食堂,热腾腾的饭菜准时端到老人面前;在狮岭社区“四点半课堂”,志愿者耐心辅导放学的孩子;在遍布街区的U站,一杯凉茶、一次指路,传递着城市的温度;在“两两道”的畅通里,在应急队伍的高效响应中,在郑文开们满意的笑容上……

莲花街道成为深圳市唯一当选“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街道,这些细微之处,也许能成为丈量民生福祉和文明程度最真切的标尺。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吴欣 高志明/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