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石洲中路渐渐亮起暖黄的灯,烤肉的滋滋声混着葱姜爆炒的海鲜鲜香漫过街角,“朝星渔家”潮汕菜和老字号“湛记佬海鲜”两家网红餐厅门前已排起了长队。而三公里外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生态梯田”的轮廓在暮色中浮现,招商银行全球总部大厦的幕墙正反射着最后一缕霞光。当美食街的烟火气与总部基地的玻璃幕墙在此刻的天际线相遇,沙河街道的双面人生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这里既有深漂记忆里的城中村烟火,也生长着深圳面向世界的城市天际线。
历史印记:从蚝田稻浪到城市雏形
沙河街道所在的这片土地,早年是深圳湾畔一片水草丰茂的滩涂与农田。明清时期,陆续有渔民、农户在此定居,依水而居的村落沿着河岸渐成规模,以渔耕为业。直到1959年,佛山专区农垦局在沙河地域创办国营沙河农场,五村(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头)由此自然形成。当时的白石洲,原村民多以养蚝、打鱼、养鱼为生,北区村民则种田或进入村办工厂。80年代的夏天,少年吴灿贤常和表哥拎着竹篮,在村边海边的基围外钓螃蟹,“用钩子一勾一个准,周末去罗湖老街卖,一次能赚百来块,比大人打工一个月还多”。白石洲村长吴灿贤回忆道:那时的沙河五村还是连片的稻田与蚝田,房屋多是两层或三层自建房,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海风吹过深圳湾,咸腥气里混着稻花香与荔枝甜。
1989年,吴灿贤从深圳大学毕业回到农场,在工业区负责企业报关协调工作,“跑海关、办手续,看着一批批来料加工的工厂进来,年轻子弟进了厂当会计、做管理”。此时深圳的工业化进程正加快,白石洲周边已因工厂聚集开始有了变化。1991年,市政府启动深南大道扩建工程(上海宾馆至南头联检站段),随着这条主干道的拓展,白石洲的周边环境迎来更显著的剧变。90年代初,世界之窗动工建设,昔日的农田逐渐被现代化建筑取代。吴灿贤记得:“1994年世界之窗开业时,村里好多人去看热闹,外国建筑和咱本地荔枝林挨在一起,新鲜又稀罕。”
1990年初白石洲村沿海村民房屋旧貌及海湾旧貌。
随着深南大道车流渐密、世界之窗游人如织,白石洲凭借紧邻城市核心区的区位与低廉的居住成本,成为无数深漂的第一落脚点,陈楚生等众多“追梦人”曾在此居住。狭窄的握手楼里挤满了年轻人,街边小店林立,公交站早晚总是排着长队。“2006年,我们五村辖区常住户籍人口近4万人,流动人口13万人左右,是深圳最大、最密集的城中村之一,”吴灿贤说,“那时候村民开的出租屋住满了外来务工人员,楼道里晾的衣服能把阳光都挡住。”
破茧之路:旧改中的烟火守护与新生
白石洲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作为深圳最大的城中村,这里居住了十几万人,建筑密集、握手楼遍布,治安复杂、交通拥堵,“没被偷过就不算在白石洲住过”成了当时的无奈调侃。沙河集团拆迁办主任刘军坦言:“最大的问题是安全隐患,消防通道被占、电线乱拉,大型消防车都进不去,还有地下管网老化,雨季经常积水。”这些日益尖锐的矛盾,让白石洲的更新改造迫在眉睫。
为了打破发展困局、守护街巷烟火,一场兼顾民生与发展的旧改工程正式启动。事实上,面对城市化浪潮中必然出现的转型阵痛,前期的铺垫工作已逐步推进:2006年12月,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00多名村民有了集体组织;2009年12月,南山区政府与沙河集团举行工作交接仪式,为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带来转机。
旧改推进过程中,阻力不小。部分村民因补偿方案、安置问题存有疑虑,还有部分人员因历史渊源对企业有抵触情绪。拆迁办采取了一系列人文关怀措施:对困难签约户,过年过节上门看望,生病时去医院探望;为过渡居民提供高标准的过渡资金、固定车位使用权,赠送物业管理费等等;无论是否签约,节日都会送上米、油、饼干等物资,慢慢化解矛盾。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党员带头深入群众,创新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停车难等村民关心的事,协调解决;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增设消防设施和小型消防车,消除安全隐患。
改造后的白石洲逐渐焕新。世纪山谷等项目建成,人口结构开始变化;统租房项目将村民房屋改造为高档公寓,配备管道天然气,居住环境大幅改善;石洲中路通过“小切口”微改造,打造“烟火石洲”品牌,拓宽人行空间、优化车道布局,通行效率提升近4倍,68家餐饮老店保留下来,美食街人气旺盛。
潮德阿水牛肉火锅在石洲中路开了近八年,老板黄淑水说:“以前的石砖道路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积水,现在路面重新铺过,消防设施也提升了,路旁还添了休闲石凳,食客等座时能歇歇脚。更安心的是,现在天天有治安巡逻,以前偶尔发生的口角争执、打架闹事早没了影,卫生环境也清爽多了。”首批回迁居民马先生也说:“新家小区环境好,配套齐全,比以前住握手楼舒服太多了,就是偶尔会想念老邻居聚在一起的热闹。”
共生新境:从城中村到超级总部的融合生长
如今的沙河街道,新旧交融的场景随处可见。早饭后,郭炎光走进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准备和老伙计们下棋。这位1983年从普宁来到白石洲的老人,亲眼看着这片土地从遍地农田蜕变为如今的模样——当年他种菜维持生计,三十多年前开起杂货店。如今社区绿化齐整、设施完善,活动室里能画画、读书,管理规范舒心。不远处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工地上,未来将聚集19家企业总部,涵盖TMT、金融、现代制造等前沿行业。郭炎光见证了沙河从农场到城市繁华地的变迁。
今昔 白石洲
白石洲的旧改与深超总的规划紧密联动,形成功能互补。深超总定位“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规划六轨六站的超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将带来大量就业岗位;而白石洲通过旧改为其提供居住配套,满足不同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正如刘军所说:“深超总需要居住支撑,白石洲旧改能承接这部分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华侨城片区的国际化街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作为沙河街道国际化发展的核心区域,这里拥有世界之窗、欢乐谷等知名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雅昌艺术中心等文创载体,也为片区注入了多元文化活力。根据规划,华侨城片区将在2025年完成国际化街区建设,目前正逐步推进双语标识完善、涉外服务优化等工作,未来将成为集旅游、文化、宜居于一体的国际化空间。
全龄友好的民生服务在街巷间落地生根。上白石社区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生活更便利,高发社区的儿童友好空间里满是孩子们的笑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沙河医院为居民提供医疗保障,大型商超、社区超市等满足日常购物需求。石洲中路和红树街的改造是“烟火气”与“有序化”结合的典范。石洲中路打造融合美食元素的网红打卡点,设计7米休闲带,既方便电动车停放充电,又为食客提供停留空间;红树街迁移危树、规范电动车管理,释放470平方米商业空间,日均人流休憩承载力提高15%。这些改造既保留了市井活力,又提升了环境品质。
站在世界之窗的麒麟山上,烈士纪念碑的灯光与远处深超总的霓虹遥相呼应。这里曾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据点,陈汉平、陈炳胜等烈士为革命牺牲;如今,旧村改造持续推进,超级总部拔地而起,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从明末清初的自然村落到现代化城区,从农耕渔猎到总部经济集聚,沙河街道的生长轨迹,正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缩影——它守护着街巷里的烟火气,也孕育着面向未来的生长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