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力棒 | 南渔:疍家人的非遗和新文旅

晶报记者 陈碧霞/文 受访单位供图
07-24 09:09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曾是广东省模范渔业大队的南渔村,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至今留存着海上疍民生活的文化习俗,并以“非遗”传承方式焕新,成为深圳海洋文化的“活标本”,在今天的新文旅时代绽放异彩。

当南澳特色的疍家“非遗”集中展演在2025年深圳龙舟嘉年华惊艳出圈时,你或许并不知道,舞草龙、渔民娶亲、海上赛龙舟这三项“非遗”都来自南渔村——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600多人、居住人口2300人的小渔村。曾是广东省模范渔业大队的南渔村,在时代浪潮的激荡中,至今留存着海上疍民生活的文化习俗,并以“非遗”传承方式焕新,成为深圳海洋文化的“活标本”,在今天的新文旅时代绽放异彩。

疍民的非遗传承

清晨,南渔村76岁的老渔民郭赞明喜欢慢慢散步去海边。他从五富桥跨过如今鱼游浅底、白鹭栖息的南澳河,出了南渔村的牌坊大门,穿过海味街,便到了面朝月亮湾的海港路,海湾里有序停满了休闲渔船,远远可见火烧排小岛……

月亮湾是天然的避风塘和国家级渔港,也是游客最爱打卡的南澳地标之一。每年南澳海上龙舟赛都在这片海湾举行,这项当地人称为“扒龙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源于南澳一带疍家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作为深圳市唯一在海上举办的龙舟赛事,南澳海上龙舟赛自199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1届,2023年赛事升级,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代表队参加,2025年成为深圳龙舟嘉年华的主场。作为代表性传承者之一,郭赞明亲历了海上龙舟赛从渔民端午节传统活动,变成汇聚大湾区11个城市29支队伍参加的“深圳十大特色体育赛事”。

近年来海上龙舟赛各项装备在升级迭代,而不变的是龙舟赛的传统祈福仪式:南渔龙舟队出海比赛之前,队员要去天后宫祈福,祈求年年风调雨顺,鱼虾满仓。每年赛前一天,郭赞明会带人用“艾叶等绿叶水”清洗每艘龙舟的龙头、龙尾,在龙头挂上柚子叶、艾草等串成的“彩头”,以祝福队员在比赛中龙马精神、赛事顺利。

疍家人是水上居民,也称疍民,世代以耕海捕鱼为生。1962年,出生在渔船上的郭赞明13岁,他遇上“渔民翻身住新房”的转变。“当时的宝安县在南澳圩镇中心为渔民建好30间房,1975年又建了第二批七栋集体安居房,我们上岸后几户人家合住一栋,亲如一家人。”新创街那栋集体安居房外墙上,彩绘的壁画记录着渔村这段历史,还有疍家人的海上生活、文化习俗:晒鱼干、海上赛龙舟、舞草龙、渔民娶亲、舞麒麟……

疍民上岸安居后,仍以渔业为生。郭赞明在天后宫旁边的南澳小学上过几年学,会写、会算的他去了渔业队帮忙记账。“1969年因鱼获大丰收,南渔被评为广东省模范渔业大队……”渔村的过去印在他的脑海里。改革开放后,他曾在海上做过养殖,开着小渔船带人去海上观光……热心社区公益事务的他,到了晚年迎来传承疍民非遗的使命……

古稀之年,郭赞明儿孙满堂,儿女安居乐业,自己有渔民的养老金,还有原住民生态补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没有龙舟赛的日子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忙于渔村文化的传承:“让年轻一代对舞草龙、赛龙舟感兴趣,要从娃娃抓起……”

新文旅,旺丁又旺财

“70后”的郭金发是出生在岸上渔村的新一代。当父辈们的大渔船退出历史,他和渔村人一起经历过渔民转产、转业的各种阵痛,在改革开放中成了勇于求变的弄潮儿和疍民海洋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

1992年月亮湾一带填海建成海港路,之后形成海鲜一条街。“食有鲜,到南澳”, 随着前来南澳旅游观光的人不断增加,也带火了专卖本港鱼干的南澳海味街(也称咸鱼街),这条约500米长的旅游购物街,各类海鲜干货应有尽有,成为当时珠三角地区和香港的海味干货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而当年渔民上岸而建的“30间房”大部分变身为海味街的门店。“月亮湾与香港平洲岛仅隔1.5公里,深港两地渔民来往密切,这一带在当时很旺。”郭金发满是回忆。

▲今昔月亮湾

当老一辈渔民赖以生存的大海涛声依旧,刻在生命密码里的疍家文化血脉觉醒,智慧的南渔人在时代向前中选择在非遗的保护、挖掘、活化中,走出一条特色文旅之路。

渔民娶亲和舞草龙的习俗,承载了南澳渔民的历史文化和原始记忆,早在2007年双双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24年,南澳海上龙舟赛入选区级“非遗”,南渔有了非遗“三宝”。

如何留存和传承好这些海洋文化宝藏,让非遗活起来?2016年,郭金发成为社区党委的带头人,他带领南渔人开始着手编制非遗画册、纪录片、歌曲、手作和渔民口述史……近年来,南渔社区以“党建+非遗”模式,打造南渔非遗文化馆,开展一系列以“节庆活化、空间融合、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文旅要旺丁,也要旺财,我们在社区非遗馆、景区设置非遗工坊、互动体验区,展示疍家婚俗、售卖文创、品尝美食,还开展舞草龙表演体验,让非遗可看、可感、可玩。”郭金发表示。

“不能消失的海洋文化叙事”

摄影师周炜是南渔人公认的“荣誉村民”。他扎根南渔十多年,对渔村的故事如数家珍,大家早已当他是土生土长的南渔人了。

周炜拍摄的“海语深圳”系列作品,让大鹏半岛“中国最美海岸线”的美誉具像化了。“南澳海港路以前是一片沙滩,当海面平静时,你坐在渔船上可以看到海底的珊瑚……”在周炜看来,这片海湾与香港同根同源,汇集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是人类学研究的宝藏,特别是至今还传承着舞草龙、渔民娶亲、海上赛龙舟等疍民文化习俗的南渔村,更是深圳最有海洋文化研究价值的渔村。

自2008年起,周炜开始进入南渔村,以之为深圳海洋文化样本,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在社区和渔民的支持下,对渔村、疍民、舞草龙等海洋文化进行了抢救性的影视记录。他的镜头里,有老渔民的笑脸,有新、旧天后宫,有对原生态的舞草龙、渔民娶亲的采集、整理,他的作品有“渔村壁画”系列、渔村照相馆、“疍家渔民口述史”、渔村街区影像展、“南澳渔村纪事”纪录片……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日子,《南澳渔村纪事》纪录片正式上映。“南澳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意长,渔业丰收多积累,渔民翻身住新房……”在老渔民石二娇的咸水歌中,纪录片以黑白胶片的影像拉开了渔村四季故事的序幕:在外工作的渔民后代石伟东每年春节赶回来,为了参加大年初二的舞草龙巡游……在2024年深圳青年影像大奖中,平实而又独特的《南澳渔村纪事》获得国际单元特别作品奖。

“这是不能消失的深圳海洋文化叙事。”2025年3月5日清晨6点,春雨微寒,载着渔歌唱得最好的老渔民石二娇等人的渔船出海,新的《南澳渔歌》纪录片开拍了……“在南澳,每个月有不同的渔汛,渔民将其唱进咸水歌里。疍家人有五种打鱼方式,目前已记录了三种。”老一辈渔民年纪越来越大,周炜对南澳渔村的抢救性记录在加快。“我们希望记录、留存渔民文化的根脉,让渔村下一代能看到、学到,代代传承下去,讲好南渔村的故事,做出新文旅特色。”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南澳)海上龙舟赛再次火了。这场文体旅融合的嘉年华,非遗唱主角,两天共吸引3万人次现场观看,近400万人次在线观看。

“南澳正打造‘一流非遗小镇’,我们将以社区非遗文化馆为起点,串联天后宫、迎春舞草龙、学唱非遗渔歌等疍民文化体验项目,以非遗焕彩的新场景,结合出海看珊瑚等特色活动,加上住美宿、品美食等,打造‘疍民一日游’,也在考虑如何恢复渔舟宴等体验项目……”郭金发希望带领社区党委以“非遗+文旅”,带领渔村新一代在新文旅大潮中乘风破浪。

编辑 林雅婷

(作者:晶报记者 陈碧霞/文 受访单位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