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今日与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大学|人文天地·新阅读

李杰
07-27 10:1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前阵子,关于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关于“国际生”与美国联邦预算拨款之争引发热议。众所周知,哈佛大学在内的一些美国著名大学多为私立,因此他们一向强调保持其办学的独立性,这自然源于其发展历史,但在学术创新上,显然来自雅斯贝尔斯、纽曼、施莱尔马赫等人在德国高等教育理念上的贡献。

《大学之理念》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姜昊骞 译 领学东方·研究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今天来看,雅斯贝尔斯的这本《大学之理念》依然不过时,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雅斯贝尔斯,在二战后接任了海德堡大学校长,并在重建文明的间隙,将自己的思考和经历总结在了《大学之理念》一书中,奠定了战后德国乃至欧洲以及美国大学的精神框架。

对于高等教育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博雅教育还是研究,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三者同等重要,都是培养“整全的人”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无论是经院式教育、学徒式教育还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无论传授是采用讲座、研讨班、实验还是一对一对谈,大学教育都是一个塑造人格的过程,目的是达到有意义的自由。

人文科学是否是一门“科学”?或者说,人文学科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雅斯贝尔斯认为,科学的根源并非关切人生整体的学问,不能提供生活的目标、价值和方向。“为科学而科学”“科学本身就是目的”,是将实用的知识作为知识的全部,会让科学失去方向感。“世界的统一性”吸引着我们不断求知,但我们永远不能把握神的思想,而只能探知它在宇宙中的映像。在这个求知过程中,科学是祛魅的,它源于真诚,要求我们面对简单纯粹的事实,但引导我们求知的整全观念,却没有人能全部把握。人文学科与博雅通识教育,则是“整全的人”“整全观念”中的一部分。

科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全部的真理,需要哲学的引导。哲学发展自己的问题域,能为后面的科学研究提供适当的目标。同时,哲学也是科学构思的灵感,是弘扬科学、对抗反科学的旗手。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类似于一个提出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人文学家所寻求的是精神的力量,但并不认同“精神变物质”。自然科学家则是掌握了现实世界中某个片段的知识,并以此形成了推理世界的方法。二者都认为自己的学科是唯一真理,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只是看到了宇宙的一个碎片。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作为后天习得的文化,有着神话历史传统习俗,还有着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境,这是“整全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自然科学所形成的世界,是步步推进、不断证伪的过程,这在有机生命构成的世界中,只是抽象出来的世界的镜像,而非世界本身。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训练其研究过程,而并非只是研究结果。

二战后的柏林自由大学开学典礼上,校长对战后的全体新生说到:“学自然和学工程技术的人们,我为你们自豪,因为你们是时代的列车!人文学科的同学们,把你们高贵的头颅抬起来,我同样为你们而骄傲,因为你们是时代列车的司机。”马斯克与ChatGPT的决裂,以及众多新的AI 公司和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兴起,可以视为“大争之世”中的理念之争,不仅仅是“道”与“术”的争辩,更是“何为道”的终极思考。今日与未来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意味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与教育、研究与创新、生活方式与未来发展。因此,也可以说,沉淀了人类千年精英的大学,它的起伏与命运,就是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大争之世”的一场实验。期待诞生一份理想的实验报告。

《时代的精神状况》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梁锡江 钟皓楠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版

延伸阅读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重要作品,出版80年来不断再版,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迄今仍焕发着现实价值与意义。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30年9月德国纳粹党在大选中的巨大成功。面对30年代的社会危机、虚无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的热潮,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家庭、工作、国家、教育、艺术、科学等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表面上是在批判时代的精神状况,实际上却是在追问人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主义给出的答案是,人之为人,就在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

(作者:李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