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的九炷香》是一部以“小切口”撬动“大历史”的全球史力作。通过九个看似独立却内在关联的主题,作者以莲生神话、海贝贸易、龙涎香流通、火山爆发等微观事物为线索,串联起跨越时空的文明互动网络,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而鲜活的联系。本书既是对全球史研究方法的实践,也是对传统历史叙事框架的突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察视角。
《全球史的九炷香: 哪吒、龙涎香与坦博拉》 杨斌 著 中信出版集团·火与风 2025年2月版
本书作者杨斌此前著有《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等全球史著作。杨斌认为,全球史的核心是“流动”与“互动”。
以这本《全球史的九炷香》中关于哪吒的章节为例,杨斌以哪吒形象的演变为切入点,揭示了一条横跨埃及、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传播链。他认为,“莲生童子”的意象——太乙真人用莲花、莲叶做成他肉体的替代品,在法术的魔力下,莲的各部分成为哪吒起死回生的肉身——并非出自本土,可能来源于埃及。其依据之一是,中国古代并未出现莲印。
众所周知,中国人自从秦汉时代起就有了完善的印章、封泥传统。从商代晚期开始,印章与封泥(官印或私印)就大量出现,其材质、外形、图案、文字、雕刻等都充满中国文化特色。部落、宗族、君王、官僚、平民和军职的名称与头衔,动物、鸟类、花卉与传奇生物的图像都被雕刻或模铸在印章上。在西汉灭亡之前,或大约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印章或封泥的传统已经形成。可在这个传统中,莲花并没有出现,其原因在于莲花在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中微不足道。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303件肖形印,其中少数制造于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之前,主要来自汉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令人诧异的是,这303件肖形印没有一件与莲花有关。
本书指出,原来在中国文化中并不见好的莲花,从宋代才开始取代陶渊明的菊,成为士大夫的象征。莲在古埃及和古印度都有崇高地位与象征意义,古埃及人相信莲花可以治病,而置于金字塔内木乃伊旁的莲可以帮助死去的法老(木乃伊)“复活”。而印度的创世神话,情节与古埃及近乎相同,几乎是古埃及的翻版,因此我们在古印度文化中也看到了地位极高的莲。
众多史料显示,古代各地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远比人们的想象要早。本书的分析不仅颠覆了文化单线传播的刻板印象,更凸显了全球史“跨文化互动”的核心理念。作者通过“全球现象,地方特色”的辩证视角,避免了简单的文化输入、输出论。因此,作者既承认莲花符号的埃及起源,也强调中国本土对其的创造性转化。此外,我们还看到,作者既揭示海贝的跨洋流动,也剖析其在商周礼器中的象征意义等案例,这些都有效地消解了传统研究中非此即彼的“文化中心论”迷思,生动再现了前现代世界多元文明共生共荣的历史图景。
本书讲述的全球史研究打破了学科界限,融合了历史学、考古学、生态学与人类学等多重视角。例如,本书对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的分析,不仅探讨了火山灰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物理机制,更将“无夏之年”与清代道光年间的经济萧条联系起来,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这种跨学科视角使得历史叙事更具立体感,也呼应了全球史对“整体性”的追求。
书中对“无钉之船”的考证同样精彩。通过分析“黑石号”沉船与文献记载,作者还原了古代印度洋海域以椰索捆缚船板的独特技术,并指出这一技术如何塑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这种以技术史切入贸易史的方法,既具实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
无论是哪吒的文化融合,还是龙涎香的权力博弈,这些故事都表明:全球史并非遥远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嵌于本土经验中的鲜活脉络。此书或许未能解答所有问题,但它以“九炷香”点燃了读者对全球互动史的好奇。正如杨斌所言,历史的魅力在于“流动”——文明的碰撞、物质的交换、灾难变故的连锁反应,共同编织出人类命运的经纬。当今世界,少数国家热衷于构筑“小院高墙”、推行“脱钩断链”,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曾经热潮滚滚的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也因此,像本书这种跨越边界的全球化视角显得尤为珍贵。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