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者言:由《庄子》哲学引思: 问明公是,信任自然|人文天地

卢国龙
07-06 09: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惠施指庄子的学说“无用”,或许也不尽然,那要看谁来用以及如何用。惠施是梁惠王的“相”,最高政务官,如果以梁国君相及其政务为目的,那么庄子的学说确实不好用、无用,因为从庄子学说的载体——《庄子》来看,本来就不是为政务谋的文字。

《〈庄子〉哲学引思》 卢国龙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6月版

庄子的问题意识,与先秦其他各派都不太一样。其他各派有共同点,即社会现实如此丧乱,为今之计应该怎么办又能够怎么办,都可以归结为处方派。而庄子算是诊断派,即现实作为文明史的结局,如何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尧舜文武等圣王的文明示范,典谟训诰等经典的文明规划,当下社会的文明祸患,这林林总总之中,究竟贯穿着一条什么样的逻辑暗线,以至倾覆在前,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重蹈其覆辙但就是避不开?在追问所以然的层面,庄子的问题意识面向全部文明史。

问题意识决定了梳理问题的思路。庄子的思路是,一切人类的祸患和纷争,都根源于人类以种群社会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因而需要确立一条公共的原则,否则不能建构起维护公共安全的秩序。公共原则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概念?在这个问题上,儒家主张法先王,因为那是被历史证明有效的、优越的;法家主张法后王,因为这是直接的、现实的;墨家主张任知听能,从社会实践中确认贤能的人作为共同的标准。他们都努力将特殊的拓展或复制为普遍的。名家辨名析理,形似逻辑思维游戏,但缜密的思辨也让各家的概念体系发生动摇,甚至发生改变。

战国中晚期的辩议之风明显高涨,庄惠二人围绕“公是”问题的一场辩论,可能是一次有意义的学术史事件。庄子借助名家的诘辩形式,不同于老子之冥想,总算是将“公是”亦即公理的问题合乎逻辑地拎了出来。庄子发现,天下没有集体默认的“公是”,只有人各自是其是的现象。因为自是其是的现象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是每个人都能够自我确认的生存意志,否则一切言行是错,一切思虑是错,人还怎么活?人各自是其是,即老子发明的新概念“自然”。庄子认为,只要守护自己的“自然”,承认他人的“自然”,不奢求一人独任天下之公理,遮眼罩也就揭开了,文明的道路可以重新选择。

就思想表述而言,庄子无疑是先秦诸子中最跳脱的;但就对于“公是”“天道”“人性”等普遍性概念的认知和界定而言,庄子又无疑是先秦诸子中最为审慎的。不奢求对天道和人性获得完整的认知,更不奢求对二者做出恰如其分的表述,因为那是两个无限大的领域,只可能用有限的已知在无限的未知世界里博取更多的活动空间,不可能穷尽其无限,所以除了人各自是其是的、“自然”的普遍现象之外,庄子不奢谈万物以及人类共同本质之类的话题,其哲学起手式,不是任何形式的“综合判断”,而是“自然”的自省——什么是我的“自”?万物纷纷扰扰,我的“自”何所然?何所不然?

站在哲学的思想世界里,解决不了经验世界的问题,但可以发现问题,因而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路。按照庄子的哲学发现,文明的根本问题是缺失一个关于普遍性的问题意识,而人各“自然”是可以确认的普遍现象。于是,庄子的寓言说,世界不仅很大,如天空“其远无所至极”,而且繁富万有,北冥南冥,榆枋大椿,能满足各种环境要求,只要文明不将世界做成宽窄巷子,则鹏飞鷃突,人人都可以抒放其自然,并不必然拥挤冲突。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文明的合理性依据有多大,文明的世界就有多大。

如果这本书要为庄子的哲学思想做一个描述性的概括,不做评价,也许可以归结为这样两句话:问明公是,信任自然。所谓问明公是,首先是在问题意识上澄清普遍真理的概念性质,于习而不察之处起个疑情;其次是对于各种普遍真理的界定和表述,要用普适性的尺子去衡量、审思,不能无意间就被代表了。所谓信任自然,首先要相信并且正视人人都具有其主体性的“自”,其次要因任其自觉恰适的自主选择。由此形成的社会文明,郭象曾做出过评估:“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也。”神器也就是社会文明;独化是社会文明具有自身的稳定规则,不因特殊个人或事件等偶然因素而跌宕、而兴废;玄冥之境是文明规则与社会生活相契合,因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源远流长。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温静 三审 甘霖

(作者:卢国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