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贝恩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奢侈品行业总销售额降至1.478万亿欧元,同比小幅下滑。过去两年间,奢侈品行业的消费者数量缩减了约5000万人,减少到3.5亿人,失去了约10%。从日常的生活体验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奢侈品好像不好卖了。
《假装低调:有关奢侈品的闲话集》 李菲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4年7月版
这本《假装低调》是一本谈论物质与消费的书,呈现了作者李菲作为一位独立思考的时尚编辑,其眼中关于当代奢侈品圈的真实样貌,体现了她对“为何买”“怎么买”“如何对待物质”甚至“如何对待生活”的反思,其底色并非“鼓动消费主义”,而是传递了一种成熟而健康的消费观,尤为适于当下阅读。
曾经在英国留学,因此李菲的文风中有着一股带着自嘲的英式幽默,在书中她分享与奢侈品相处的日常里就大量体现。譬如她谈学生时代踏进爱马仕专卖店的心路历程,让人捧腹,好像看到那个“蹑手蹑脚”的自己。写首次去卢浮宫的经历,她也丝毫“不端着”:“我丧心病狂地找到《米洛的维纳斯》《蒙娜丽莎》《拿破仑加冕礼》,然后跟着全世界的游客集体在它们面前罚站……”
她在书中不讳言当代奢侈品产业的急功近利、缺乏创新:“奢侈品在历史上曾经代表了创新和每个开创者革命性的点子、设计和发明,他们曾给世界带来了一股股彼此不尽相同的新气象。然而今天,其中的大多数却因为害怕特立独行而开始生产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并配以劣质的营销,失去了昔日奢侈品所闪动的英雄气魄。”
李菲并没有往“教你欣赏奢侈品,是为了在品位上秀优越感”的方向去,而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试图将奢侈品还原为一种工艺制品,从历史、文化、设计渊源的角度,带领读者欣赏这些昂贵的物件,追溯品牌们的来龙去脉,并从中探讨审美的变迁与折返。我认为这种立场,致使她写高定珠宝、腕表的部分有更多发挥空间,因为相较于手袋、鞋履等入门级奢侈品,它们更接近博物馆中展览的艺术品,更能体现奢侈品本应具有的工艺水平。
李菲主张,有教养、得体即好品位:“衣服并不能让你时尚起来,你读的书、看的电影、生活经历,以及你所受到的教育,它们必须要互相配合得上才行。”她亦“苦口婆心”地提倡爱物、惜物。比如这些“金句”,可以说是“长期主义”的:“好的器物能陪伴我们的时间不逊于爱人”、“不要对自己太过自信,老想着‘百变’这回事”、“找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风格,稳扎稳打穿五十年就是最大胜利”……
我特别喜欢那篇情真意切的《我爸的表》。在“情绪价值”还远远没有成为流行词的彼时,李菲给奢侈品“上了价值”,她把温暖的情感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物件,让它们可以不再被价格标签上的数字所定义,因为它们“在所有者心中的价值,在于到底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情感和情绪共鸣”;也从此超越其实际价值或者做工优劣,因其承载的情感和回忆变得值得。
现代人的种种病症,譬如购物癖、囤积症,很多皆起于情感缺失。面对无处不在的势利,李菲的情感浓度打动了我。她启发我将关注点从“物”转移到“人”和“生活”上,转移到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代际之间的情感传承、个人的成长上,而这些才是无价之宝,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