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告后代人: 中国古代诗人的15个关键词》
张执浩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年9月版
日月星光,九天夜台,金樽雨露,在这样硕大无朋,金碧辉煌的道场里,一声声的“君不见”“噫吁嚱”,无疑是谪仙人李白在引吭高歌,将豪情壮志洒满天际。
这本《传告后代人》,是作为诗人的张执浩最新诗学随笔集,读此书,“渐于声律细”这句话始终萦绕在耳畔。从声音的视角来探讨诗歌,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原来诗歌,尤其是那种杰出的诗歌,是主人在迫在眉睫的生活里的呐喊。
作者循着古代诗人的生活轨迹,围绕功名、漫游、社交、登高、风骨、苦吟等15个关键词,生动地描绘了陶渊明、杜甫、苏东坡等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命状态。音区,正是关键词之一。
溯源诗人们音区的源头,我们可以抵达诗人们的生活现场。在古代,几乎所有士人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驱使,踏上了一条狭窄而崎岖的仕途之路。他们“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只为那一朝金榜题名。然而,这毕竟是一条只有少数人通过的窄门,那些落第的士人们不得不奔赴和搏击在生活现场,应对意绪难平又无可奈何的悲剧性命运。
幸而,还有诗歌。所有的诗人,都是孤独的行者。因为孤独,他们擎举着诗歌的火把,驱赶旷野里的黑暗、雪夜里的孤冷、蹇途中的愁闷,在黑暗深处发现和照见另外的同行者。也正是这份孤独,让他们更加珍视友谊,哪怕“但伤知音稀”,却也澄澈纯粹,就像韩愈与李贺,因着对诗歌的忠诚,有了隔代相亲的文学友谊;因着相近的美学态度,有了“郊寒岛瘦”的文学情貌;还有如陶渊明与苏东坡,前后相衔、遥相呼应的生活态度,为汉民族注入了极具韧性的文化基因。
诗人们生活现场里的嗔喜、怨爱、慵懒、自在,甚至无聊,忠实地刻录在龟甲、竹片、丝帛、旗幡,还有纸张与石壁上,甚至没有任何载体,仅以一种纯粹的声音,字字飞琼英,如春雨润物一般,潜入到普罗大众的精神世界里。于是,诗歌里的悲秋、苦吟、风骨与雅趣,一次次地将人们从平庸的生活里拯救出来。诚如书中所述:“诗人也是活在生活现场里的人,只不过,他们比任何人更具备吸附尘埃、风霜、雾障的能力,并有能力将这些苦厄转化成生命的召唤之音。”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是诗人阮瑀对子孙后代“诗书传家”的吁请。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张执浩也将“传告”的真实意图和盘托出:“俗世上总有一类人会把自己活成诗,因为他们的存在,人世间再多的不堪都不值一提。”
合上书本,辛弃疾的那阙《西江月》蹁跹而至:“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时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万事如云烟,人生如飘蓬,趁着大好年华,不妨觑眼打量身边的翠竹、青山、碧水,还有身边的人儿,读书、写字,在生活里过好生活。
延伸阅读
《唐诗光明顶》
王晓磊(六神磊磊) 著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4年10月版
本书是作者唐诗三部曲第二部,书接第一部《唐诗寒武纪》,“光明顶”寓意最高峰,全书收录20多篇文章,从唐玄宗开元元年北固山下的一艘小船写起,到公元770年杜甫病故的小船收笔,将李白、杜甫、王维等大诗人经历过的高光暗谷都写入书中。书中诗人或昂扬、或闲适、或奔放、或傲诞,他们在盛世的诗酒风流中兑现着天赋,写下最好的年华。
编辑 秦天 审读 白珊珊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