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互联网上
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他不太爱说话
喜欢用耳朵来感受世界
图源:见水印
今年3月初,一段吹奏口风琴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的少年眼神清澈、面庞清秀、神态专注,指尖流淌的旋律俘获了近百万粉丝的心。
他是小岱,3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他的自闭症康复之路和千万个自闭症患儿一样,充满了艰难与波折。直到他的妈妈胡女士,在为了康复训练而参加的音乐课上,发现了小岱不同的一面。
图源:很高兴音乐会
如万千自闭症家庭一样,“星星的孩子”需要灌注更多的心血。
胡女士褪去律师袍,将法典换成育儿书,在星月交替的17年里织就一张爱的温床。从ABA闪卡到感统吊床,从语言迟缓到音乐疗愈,母子二人在孤独光谱上踏出的每一步,都化作音符间流淌的奇迹。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是一种和大脑发育有关的障碍。
患这种病的孩子,可能会在社交、沟通上有困难,兴趣爱好也很固定,行为上会有一些重复的动作,比如喜欢转圈圈、排排队。
201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正式把这类问题统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现如今,随着患病率逐年上升,ASD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ASD
家长们有很多疑问
今天就来给大家一一解答
1.ASD患病率有多高?
2020年,中国在8个城市(上海、广州、长沙、重庆、成都、温州、北京和哈尔滨)进行抽样调查,发现6岁-12岁的在校儿童中,ASD患病率为0.7%,也就是说每1000个孩子里大约就有7个患有自闭症。
2020年美国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调查数据则显示在8岁儿童中ASD患病率高达1/36。
自闭症真的离我们不远。
2.ASD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A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是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
既往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中有一定作用,早年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孤独症的同病率在70%-90%之间,而异卵双生子大约为10%。
也就是说,如果家里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其他孩子得自闭症的概率也会比普通家庭高一些。
而且,家系研究中发现,孤独症群体中估计有25%的个体携带基因组编码区的“新发突变”(指父母本身没有的突变,一般来自精卵结合或受精卵发育过程中的自发突变)。
3.基因检测有啥用?
⭕️ 帮助父母了解自己是不是“隐形携带者”:有些自闭症基因突变是父母遗传给孩子的,如果能早点发现,就能更好地规划生育,比如选择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避免孩子遗传到有问题的基因突变。
⭕️帮助孩子全面管理健康:有些自闭症基因突变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比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定期检查这些方面,能更好地照顾孩子的健康。
4.如何早期发现ASD?
2017年,中华医学会的专家们总结了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叫“五不”行为:
● 不(少)看:不喜欢和人眼神接触,尤其是不看人的眼睛。
●不(少)应:对名字呼唤没反应,或者不太会和别人一起关注同一个东西。
●不(少)指:不会用手指指东西,也不会用肢体动作表达需求。
●不(少)语:说话延迟,或者不太会用语言交流。
●不当:会有一些奇怪的行为,比如转圈圈、盯着东西看很久,或者语言上出现倒退。
5.确诊ASD后怎么办?
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治愈自闭症的药,但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善。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医生推荐以下几种干预方法:
●早期介入丹佛模式(ESDM):在自然场景中,通过游戏和互动,帮助孩子提高社交和沟通能力。
●关键反应训练(PRT):通过奖励和鼓励,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动力和注意力。
●学龄前孤独症沟通干预(PACT):教父母怎么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帮助孩子提高社交技能。
●交互模仿训练(RIT):通过模仿游戏,帮助孩子学会模仿和互动。
●共同注意(JA)训练:教孩子如何和别人一起关注同一个东西,提高社交能力。
2025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今年的主题是
落实关爱行动实施方案
促进孤独症群体全面发展
4月2日19:00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将开展主题直播
专家将为广大家长答疑解惑
为“星星的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服务
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
如想进一步咨询有关孤独症基因突变及康复干预相关问题,可挂号【儿童心理与康复科儿童心理门诊或自闭症专科门诊】就诊。
编辑 高原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