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00株叉孢苏铁和1000株滇南苏铁在贵州省望谟县与云南省元江县回归自然。据悉,两种苏铁均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回归的幼苗是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望谟县林业局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培育,此次回归自然活动将为保护我国珍稀濒危植物资源作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叉孢苏铁与滇南苏铁二者均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叉孢苏铁仅零星分布于贵州西南部、云南东部及广西西北部的低海拔区域;而滇南苏铁的分布范围则更为狭窄,局限于云南南部元江中下游的河谷地带。受栖息地变迁与人类活动影响,它们的野生个体稀少,种群规模小,灭绝风险极高。
“两种苏铁均是和当地林业、科研部门合作,从回归地附近的野生种群采集种子后繁育而来。”仙湖植物园叉孢苏铁和滇南苏铁迁地保护团队工作人员介绍,该园也有迁地保护的叉孢苏铁和滇南苏铁植株,通过人工授粉结实后培育幼苗至4-5龄,挑选生长旺盛的个体用于回归。

野外回归种植现场
“繁育苏铁的过程并不容易。”该名工作人员揭秘,苏铁属植物雌雄花开放时间有差别,需进行人工授粉。苏铁种子也很特殊,属于顽拗性种子,一旦失水马上就会失去活力,还要经过近一年的后熟才会发芽,发芽后的幼苗还容易遭受病虫害。因此,在授粉、种子后熟和幼苗培育上均要掌握相关技术才能培育出足够数量的苗木用于回归。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自1989年起,便系统开展苏铁资源收集与繁育,2002年获批建立我国首个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功迁地保护国内外苏铁2科10属240余种,保存种类居全国首位,同时通过资源调查、系统分类、基因组学等研究积累海量数据,为濒危苏铁保护与回归筑牢理论基础。

本次野外回归活动,是仙湖植物园继德保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成功回归后的又一重要实践。本次活动严格遵循科学规范,项目团队经前期调研与论证,综合考量生境适宜性、群落结构等选定地点,并制定详细技术方案,实现科研与保护实践深度融合,为濒危植物保护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协作模式。此次回归自然,不仅有效增加了叉孢苏铁与滇南苏铁的野外个体数量,更对重建其野外种群、深入研究苏铁类植物的进化与适应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
未来,各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聚焦回归种群动态监测、扩繁、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持续巩固保护成效,确保濒危苏铁种群稳定存续、健康发展。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向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