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座城市的沧桑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路走来的足迹印痕都淹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从哪里能找到一座城、一群人变化的证据呢?在这座城市的博物馆里。深圳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从一片荒凉中崛起,从一个边陲小镇变身世界大都市,两万基建工程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说“有了基建工程兵,有了‘崛起的一夜城’”,深圳博物馆里陈列的大量馆藏实物就是证据。一起来听听这些馆藏实物诉说着怎样的往事。
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创业者们艰苦奋斗、辛勤拼搏,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成就了这座“崛起的一夜城”。
在这些被誉为“拓荒牛”的创业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被历史深深铭记,他们就是来深建设的两万基建工程兵。
时光机转呀转,转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
这里没有高楼,也没有博物馆。
有的是水洼泥泞,一根烟就能走到头的罗湖“十字街”。
还有一群走路带风,气场满满的基建工程兵。
基建工程兵是个啥?是陆军、海军还是空军?要不要拿枪冲锋上前线?
▲1980年夏水浸罗湖。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
▲1982年的深南路。图片来源:深圳博物馆
基建工程兵,这支特殊的部队诞生于1966年,肩负着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建设任务,奔赴祖国各地。1979年,两万基建工程兵被抽调至深圳,参与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他们脚着解放鞋,身穿绿军衣,肩挎帆布包,头戴安全盔,腰拴皮套装工具,手拿钢钎、锉刀、矩尺和钉锤。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草绿色解放鞋。深圳博物馆藏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军用绿色单军装(上衣、裤子,附领章)。深圳博物馆藏
深圳天气这么热,装水铝壶是标配。
帆布包包这么潮,装的全都是劳动工具。
▲基建工程兵军用草绿色帆布工具包。深圳博物馆藏
▲基建工程兵军用水壶。深圳博物馆藏
但也有例外,比如手抄的歌本。
累了困了,嗓子一吼,唱几句主旋律的军歌战歌。
▲简陋的居住条件下,战士们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戏称用竹子、竹叶和茅草建成的工棚为“竹叶宾馆”。图为竹子林驻地(摄影:杨洪祥)
这些基建工程兵,住的是用竹架搭建起来的“竹叶宾馆”,睡觉盖的是棉花被,吃饭喝水用搪瓷菜盆、碗碟和水杯,还有一把铝汤勺,既盛汤盛饭,也盛满了火红的热情……
▲他们一边搞建设,一边勤学习,施工停歇期间在简陋工棚的床榻上,三五成群高谈阔论,交流经验、钻研理论。(摄影:杨洪祥)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使用的二胡
▲1980年代基建工程兵军用棉被
▲1970、80年代基建工程兵杜泰荣的画箱
▲1970、80年代基建工程兵所用笛子
他们既能盖房子,也能搞文艺,笛子、二胡和油画,样样都能行。
若是现成的歌儿太少,自己填词谱个曲儿。
1980年,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市委、市政府大楼建设工程,昼夜不停地轮流施工。
1981年,基建工程兵承建深圳第一栋高层建筑——电子大厦。
1982年,基建工程兵承担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建造工程中的巡逻公路建设。
1983年9月,在深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并改编为市属施工企业。
▲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干部(00026部队)入户名册。深圳博物馆藏
深圳的基建工程兵队伍从此成为历史,但他们用辛劳汗水铸就的各项成就伴随着一代又一代深圳人。
市委大楼、电子大厦、友谊商店、泮溪酒家、南头直升机场……这些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建筑无不承载着基建工程兵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在深基建工程兵建制虽短,芳华永恒。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历史。
让我们向这支英勇顽强的队伍致以诚挚的敬意!
(本文作者李月园,系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