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2024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两万名基建工程兵参加深圳建设45周年和集体转业41周年。45年前,两万基建工程兵奔赴鹏城,用一砖一瓦书写深圳故事,创造了一段如火如荼的历史。为致敬基建工程兵,弘扬拓荒牛精神,读特客户端受权发布《军魂永驻,勇当新时代拓荒牛》一文,原文已作为纪实文学书籍《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的序言出版( 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
今天,一提及拓荒牛,人们就会想到深圳,会想到深圳人骨子里的那股闯劲、冲劲、干劲与拼劲。这是一代又一代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的特区建设者,以自身的实践与奉献铸就的城市形象标识和城市精神基因。而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拓荒者、闯关者、创业者的基建工程兵,无疑是拓荒牛的最生动代表。
基建工程兵乘坐军列南下深圳。 周顺斌 摄
1983年9月15日,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他们从共和国的军人变成了深圳市属建筑施工企业的职工。时光荏苒,今年是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这里百业待兴,亟待拓荒。为了迅速开展建设,两万基建工程兵响应国家号召,携着西北的风、东北的土、中原的云、江南的水,陆续从五湖四海会聚深圳,并摆开“战场”。他们以军人的作风、军人的斗志,克服了今天许多深圳人可能难以想象的恶劣施工环境和艰苦生活条件,住草棚、盖高楼,劈山开路、疏浚河道,用青春、热血与汗水,在隆隆机器声中吹响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春天号角”。
1983年,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罗湖的建设现场。杨洪祥 摄
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这是一群血性勇毅的军人。他们脱下军装,带着身上的“军魂”,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以“深圳人”的身份,在建设特区和改革创新的征途上披荆斩棘,他们经受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冲击,为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也为“深圳精神”注入了“军魂”。
当年特区刚建立时,特区内的人口不足3万人,而转业到深圳的两个师的基建工程兵,一下子就为特区增加了两万的人口,这几乎占了当时特区内人口的一半。而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军人,因此,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作为一座城市所孕育的文化,从一开始就注入了“军魂”。而这支部队,也确实不负众望。这种带有“军魂”的文化基因,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深圳精神”的锻造,以及整个深圳文化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格局。
深圳罗湖日落美景。图片来源:IC photo
如今,深圳已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而在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一直有这支基建工程兵部队的身影。他们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我们常说的“三天一层楼”是深圳速度的代表,这个速度就是这支部队脱下军装的老兵和众多建设者创造的。今天,最值得深圳人尊重的企业家——任正非也是出自这支部队。这些看似偶然,绝非偶然,这说明在深圳这座城市里到处都有老兵建立的功勋,也有老兵用汗水和艰辛缔造的精神——“军魂”永存。
血性,是这支部队与生俱来的禀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是有血性的民族,历代仁人志士所缔造的血性文化,是我们文化中最宝贵的特色之一。“舍生取义刺秦王”的荆轲、“向风刎颈送公子”的侯嬴、“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的岳飞、“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都是这种血性的代表和张扬。而近代史上我们积贫积弱被列强凌辱的历史,也说明了血性文化的丢失是多么可怕。正是从井冈山开始缔造的人民军队,才使中华血性再次张扬。这英勇的军魂,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改革开放的气魄。深圳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深圳为什么能够杀出一条血路、不负民族之托?为什么能够敢闯敢试,成就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新观念为什么能够引领全国、 层出不穷?其背后都有军魂的凝铸。
深圳深南大道景观。图片来源:IC photo
基于此,在两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40周年之际,《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的出版,对深圳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城市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3年,适逢改革开放45周年,这本以基建工程兵及相关“亲历者”个人口述的方式,从个体的视角展示城市的发展细节和精神气质,展现时代前行的铿锵步伐和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在我看来,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 2023年12月 光明日报出版社)
一份展现深圳拓荒者群像的珍贵资料。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参与建设深圳的故事,是“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的具体实践。这本书以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讲述基建工程兵建设深圳的精彩故事,多角度呈现改革开放大潮中基建工程兵的人物群像,再现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场景,以及那段不怕苦、不怕死、拼搏奋斗的火热岁月。而这不仅仅是基建工程兵的记忆,更是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典藏。每一个要读懂深圳的人,都要先了解深圳的建设和发展史,了解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拓荒者”。这本书就是一个观察那段时代记忆最清晰的“窗口”。
一组记录深圳文化基因生成的鲜活镜头。“拓荒牛精神”是深圳精神和深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铭刻着“军魂”与血性,散发着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深圳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认识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与自强。《荣光与梦想——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通过40 篇内容翔实的访谈实录,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拓荒轨迹,让人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之所以叫作深圳,之所以创造人类城市建设的奇迹,之所以能够成为展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窗口,是因为在它的建设早期就注入了军魂。这种军魂,敢闯敢试、所向披靡,奠定了城市的基石,并且昭示着这座城市远大的前途。深圳敢闯敢试的血性从何而来?从我们每一个深圳人身上而来,也从这支部队身上而来。
一篇传承和创新深圳精神的大文章。观念引领行动。每一代深圳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基建工程兵身上展现出的“拓荒牛精神”,已成为深圳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在每一个在深圳生活的人身上,感染着刚到深圳的每一个人。这本书中鲜活的基建工程兵形象,让我强烈感受到,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们依旧是从前的热血青年,他们的不畏艰辛、勇敢拼搏、高歌奋进,让他们的形象,更让他们的精神熠熠生辉。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时代铭记了特区精神,也为以“拓荒牛精神”为代表的深圳精神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时代正在进步,观念需要创新。希望每一位深圳人都能够“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都能够以敢闯敢试的热血和激情,在传承中创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观念,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澎湃的观念力量,提供更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40年过去了,正如前文所述,基建工程兵的血性军魂,已深深地融入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基因。但老兵不会死,只是渐凋零。
因为,精神永存!
编辑 张玉洁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