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名技术员到700万人才 深圳“人才之城”智力源泉更加澎湃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08: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走进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市政公园——深圳人才公园,“深爱人才,圳等您来”的标语引人注目。

回望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深圳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千千万万人才与深圳双向奔赴、拔节向上。近年来,深圳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开放姿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让“创新之城”“人才之城”的智力源泉充分涌流、更加澎湃。

搭建圆梦舞台 打造创新生态“强磁场”

当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时,今年4月25日、26日,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深圳市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三大科研平台相继落地深圳。

引人注目的是,三大平台的带头人,不仅有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发起人、当代数学泰斗、“40后”丘成桐,还有开创人工智能助力科学研究先河、被誉为“中国AI第一人”、北京大学科学智能学院名誉院长、“60后”鄂维南院士,更有从芯片到火箭跨界创业、被称为“中国马斯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主任、“90后”青年创新创业先锋姚颂。老中青三代“大咖”因梦想而齐聚深圳、逐梦湾区,成为“新深圳人”。

重大科创平台,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战略支撑,也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磁场。

深圳理工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等一批院校获批设立,深圳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平台落地深圳……目前,深圳有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系统,为各类人才成长成才、发光发热提供干事创业的精彩舞台。

企业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在引才用才方面,深圳让企业唱主角,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授权华为、腾讯、比亚迪等91家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评价超过10万人次。同时,编制出台“20+8”重点产业高端紧缺岗位清单,突出事业导向,助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全球猎聘人才,实现了人才引进从“一概而论”到“精准施策”的积极转变。

推出有力举措 提升“一流人才”量级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孙锐认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流人才’量级决定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上限。”孙锐说。

近年来,深圳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坚持“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一事一议”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实施杰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对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提供最高2000万元长期稳定经费支持,先后遴选两批次17名培养对象;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实施“技能菁英”培养计划;对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支持深圳科创学院探索新工科教育路径,构建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业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吸引全球科技创业者超550人,培育孵化硬科技项目近70个,整体估值近10亿元且持续增长。

一项项有力举措,一时间让深圳群贤毕至、群星闪耀: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深圳大学校长毛军发院士领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院士获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颜宁院士领衔建设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毛坯场地短短半年就建成现代化实验室,目前吸引了近90位优秀人才加盟,其中95%聘自海外……

倡导“五个无忧” 营造爱才尊才良好环境

“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报无忧”,“五个无忧”既是近年来深圳打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的目标,更展现了对人才的敬意与尊重、关心与爱护。

比如,“事业无忧”上,对怀揣梦想的初创企业人才,深圳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在重点区域推出“1元创新坊”“零租加速营”等青年创业孵化器,“只收梦想、不收租金”,全市48个留创园孵化企业超3000家。同时,设立天使母基金和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规模达3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超900个。

“免租15天,真的太棒了!”今年2月,深圳宣布将高校毕业生来深免费住宿7天延长到15天,这一温情之举获点赞无数。

早在2013年,深圳就在全国首创公益项目“青年驿站”,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三大服务。12年来,在全域布点、扩容增量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形成了“深梦扬帆”“深梦启航”等品牌项目,解决毕业生来深过渡性居住需求。

同时,深圳还为重点人才发放租房、购房补贴,在人才、科技、产业集聚区域建设高品质国际化人才社区,持续扩大房源有效供给,让人才“安居无忧”。

暖心之举远不止这些:深圳持续完善“鹏城优才卡”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提供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服务;编印《深爱你 圳等你》人才综合资讯图书,以人才视角全景式展示深圳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每年举办“人才日”、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等各类活动,以城市之名、诚挚之心为人才喝彩、向人才致敬。

数说深圳人才

目前,深圳全市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留学归国人才超过22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2.6万人,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连续两年位居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榜首,连续多年稳居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城市榜首。

目前,深圳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406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增至39.16%,队伍规模和高技能人才占比居全国前列。

截至2024年底,深圳累计为各类人才配租保障性住房超18万套,面向人才家庭配售住房近4万套。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刘彦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